原因有很多,很多答主也指出的非常明白了,但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李自成壓根就沒有意識到,清軍已經成為了他爭奪天下的最大阻力。
在他心里,可能壓根就沒拿清軍當回事,以為攻破北京之后,統一大業就完成了呢。。。
所以他在進入北京時,不但沒有準備好足夠與清軍進行大規模作戰的部隊,將主力部隊分布在了西北、湖廣、河南等地,還在不斷分兵駐守山西、山東和畿輔。
這種部署當然會對政權的進一步穩定有相當積極的作用,可問題是,如果他真的認識到了清軍的實力,且對此足夠重視的話,應該會明白:仗還沒打完呢……
在這種時候,本不應該去太過在意一城一池的暫時得失,而是應該集中起來,將敵人全面打敗,穩定遼東局勢之后,再回過頭來對付那些明朝的剩余殘兵,而且這時甚至可能都不用發動戰爭,完全可以通過政治的形式將其收復。
可是,李自成沒有這樣做。
當然,李自成這時的兵馬數量也算可觀,因為還有明朝新降的部隊,可當面對京東地區時,李自成的眼光卻僅僅局限在了包括吳三桂、黎玉田在內的一些關內兵馬,而對關外虎視眈眈的清軍熟視無睹。
在他心里,將那些關內部將招降之后,似乎京東就徹底安穩了,皇帝寶座就可以從此安穩無憂了。
因此,他讓吳三桂率部進京,卻僅僅是讓一個明朝降將唐通率領八千兵馬去接管山海關防務,而沒有派自己的嫡系率大軍去駐守山海關。
因為若是認識到了清軍將會是未來自己最大的敵人的話,即使不派遣嫡系率大軍,也應該只讓吳三桂進京,而不是讓吳三桂率部進京。
而且,從黎玉田被他派遣出征四川可以看出來,他召集吳三桂率部進京的目的,甚至極有可能是讓吳三桂南下等等去執行任務。
因為即使吳三桂不叛變,僅僅靠唐通的八千兵馬,也是很難守得住山海關這道防線的。
總之一句話,李自成沒把清軍放在眼里,或者說,他天真的覺得,清軍只是一個少數民族組成的部落,雖然曾經幾次深入內地,可那是他們與明朝之間的仇恨,而自己與這個政權卻素無瓜葛,可以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和平。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李自成真的派遣嫡系將領率大軍換了山海關的防,哪怕吳三桂想投降,也一定是得好好掂量掂量的。
畢竟,吳三桂只是想要榮華富貴,并非是真心討厭李自成而喜歡清朝,更不會鐵了心的找死。
要知道,同時期,李自成派遣了大將張天琳鎮守大同、馬崇僖鎮守真定,唯獨對山海關,不知道為啥, 他如此放心。
而且,在吳三桂反叛之后,李自成親率大軍前往山海關,路上卻碰到了吳三桂派來拖延時間的使者,李自成直到這時,還依然選擇輕信吳三桂的話,選擇了緩步行軍,派遣一名官員先行前往山海關,與吳三桂談判。
這導致了李自成在路上直接耽擱了三天時間,若李自成當時急速行軍,差不多可以在四月十八左右便到達山海關,這時的山海關,還只有吳三桂一支兵馬。
四月二十日當天,李自成和清軍才同時到達山海關。
如果可以在四月十八到達山海關,四月十九與吳三桂開戰,一切事情沒準兒還會有轉機。
但由于這一系列的失誤,導致了吳三桂最終徹底成為了清軍的一名走狗,李自成也將本該到手的皇位,讓了出去。
所以,李自成為啥沒有察覺到吳三桂降清?
因為他根本就沒有這個意識,忽略了這個天下還有一支叫做「清」的硬骨頭。
他連清軍都忽略了,就更不能想到吳三桂會投降一個不存在的政權了……
多說一嘴,有很多答主都指出了,在當時,李自成給吳三桂的承諾已經屬于大順政權的頂級,而多爾袞給的則只是一張大餅,所以李自成想不到吳三桂會選擇后者。
其實這話確實不假,但從政治家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李自成不如多爾袞的地方。因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本身就是不斷給人畫大餅,寫空白委任狀,空手套白狼。
而且,一個比較成熟的政治家,其實是沒有什麼底線的。
打個比方,假如李自成知道了以后的歷史,由于吳三桂的反叛而導致自己功虧一簣,別說給吳三桂封王爵了,就是封個副皇帝也是理所當然。
因為這些東西都是虛的,歷史不都是這麼玩的麼?先給你承諾,你給我干活,干完再卸磨殺驢。
狡兔死了之后,走狗自然就可以烹了。
但是李自成沒有這麼干,一來也還是那句話,他并沒有對清軍實力有一個很清晰的認知,從而使自己對未來走向沒能做到一個明確的洞察;
其次,李自成這人底線比較強。
但不管怎麼說,都證明了,起碼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我們可以說李自成沒有統一天下是遺憾的,因為在一個由漢民族主導的新政權統領下,中國或許還會有無數可能;
我們更可以說清軍是運氣好的,若不是碰到了南明和李自成,或者說他們自己沒有誕生皇太極、多爾袞……是幾乎沒什麼可能統一天下的。
可是歷史沒有重演的機會,或者說,在某些層面上,歷史也始終在不斷重演,比如南明的黨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只是那些深處歷史變局當中的人物,對歷史、對自身都很沒能擁有一個極為準確的認知。
古代對女性的壓迫是否有被放大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