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這種馬基雅維利式的君主,其實算容易相處的,因為他有固定的行為模式,有規律可循,而并非朱元璋那種天威難測式的皇帝,也不是嘉靖那種謎語人。
只是當時人又沒讀過《君主論》,摸不清乾隆的套路,就只能用對付以前皇帝的法子去對付乾隆,結果可想而知。
首先就是有個秀才攔駕上書,他想和表妹結婚,請求乾隆賜婚。
按一般皇帝的想法,肯定是做個青天大老爺,幫秀才促成這段姻緣,又能給自己爭取民心,又能后世傳佳話。反正這種小事對皇帝而言舉手之勞,抬抬手的事兒。
但是乾隆的腦回路與一般皇帝不同,他的腦回路是:這種小事也來煩我?如果我賜婚于你,那天下人知道了,豈不都拿這種小事來煩我?如果有心存不軌的人,攔駕說自己接到上天的旨意,或者接到祥瑞,來達成自己別有用心的目標,那我到時候豈不束手束腳?
這就是典型的揣摩圣意,平頭百姓自顧自的把乾隆想象成一位青天大老爺,求青天大老爺給自己主持公道。包含有一種普通百姓對于封建社會的浪漫主義的美好向往。
一般皇帝就算不是青天大老爺,也會在這種時候裝一下青天大老爺。
可惜乾隆不是一般皇帝。
所以秀才就被乾隆發配去黑龍江當奴隸去了。
第二,說說太后。要知道歷朝歷代以孝治天下,太后作為皇帝的媽,地位那可不是一般的高。
偏偏乾隆朝的太后卻活的非常壓抑,為什麼?就是因為她還是用以前的思維去揣摩皇帝,覺得自己身為太后,母儀天下,銳評一下外面的事也沒什麼關系吧?
可乾隆是什麼人?馬基雅維利式的君主,冷血的政治機器,他又不是沒讀過《鄭伯克段于鄢》,他又不是不知道太后干擾朝政是什麼后果。
今天你銳評外面的事,明天你是不是要銳評我?后天你是不是就該垂簾聽政了?
乾隆對這種事非常敏感,所以就對太后嚴加管束。
第三,再說說配享太廟的三朝元老張廷玉。居然在皇長子去世不久的時間段里,上書請求退休。
這可就把乾隆整火了,因為這老家伙不是一次兩次了。
第一次是自己剛登基時,政局不穩,他要退休,自己沒批準;
第二次乾隆自己松口了,批準退休,結果張廷玉居然讓自己寫保證書,保證自己退休,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你讓皇帝寫保證書,多少有點離譜了。
乾隆心里不爽,但還是寫了保證書,保證讓張廷玉退休。
但張廷玉又出問題了,謝恩的時候抱病,居然讓自己兒子來謝恩,三朝元老在這種禮節上出大問題,真不知道是他自己擺架子,還是真的有病下不了床。
反正乾隆很火大,就下旨讓他趕快親自到殿前謝恩。結果旨還沒出內閣,張廷玉就火急火燎的跑來謝罪了。乾隆一看更火大,你個老家伙不是病的下不了床嗎?你怎麼就突然跑過來了?我圣旨還沒寫完呢,你就啥都知道了,搞了半天朕身邊的事你都一清二楚?你是不是安排眼線了?
因為這事,乾隆直接把他的伯爵爵位給削了。
結果這次更離譜,乾隆剛死了兒子,你又來上書煩他,這下乾隆徹底怒了,要給張廷玉治罪。
最后結果是張廷玉滾出太廟,不治他的罪。
後來乾隆還覺得不過癮,又把張廷玉家給抄了,把一切恩賜都沒收了。然后張廷玉就這樣晚景凄涼的死了。
死了以后,乾隆說自己人心善,見不得這樣,也不敢違逆死去的雍正皇帝,就又把張廷玉抬進太廟了。
你從這三件事就可以看出來,這三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擺架子:
秀才覺得皇帝不會跟自己一個小民計較,賜婚于我不是舉手之勞?
太后覺得自己母儀天下,地位超然,怎麼也是你媽,說你兩句怎麼了?
張廷玉覺得自己三朝元老配享太廟,我有大功于朝,我侍奉三位皇帝,我忠心日月可鑒,我擺點架子怎麼了?
這些人都有些把自己端起來了,有些裝杯。
其實換我們正常人來講,這些事都是可以容忍的,平時遇到老壁燈,被罵兩句,也覺得沒什麼,尊重老人麼。被熊孩子打兩下也沒什麼,小孩子不懂事麼,反正力氣不大,打著又不疼。
但是乾隆作為一個冷血的政治機器,他的思維很大不同,他無法被道德綁架,他也不慣你這些臭毛病。這些人用尋常思維去揣摩乾隆,結果可想而知。
從這些例子上你就知道,為什麼七宗罪里傲慢也是一種罪,還是最嚴重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