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沒人想過:也許薩爾滸之戰只是因為對手后金在規模上和作戰特性上與之前的對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所以才戰敗的嗎?
哱拜:規模和勢力完全不能和后金相比。
日本:雖然一直在學習漢文化,但因為距離的關系文化交流少,一直沒能完全領會中國兵家的戰略思想。加上人口面積的限制,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戰爭幾方加一起都超不過數萬人。間接造成了日本的將官很優秀,但在戰略層面始終達不到中國的高度。
相比之下,蒙古人和女真人一直在和漢族人打仗,對明朝人的戰術非常熟悉,尤其努爾哈赤還是明朝軍人出身,他們本身使用的戰略思想就跟中原非常接近。明朝之前和日本人打的是以步兵為主的陣地戰,這次和女真人打的是以騎兵為主的游擊戰,在戰術打法上就不一樣。
何況在沒有地型限制的情況下,明朝的火力優勢根本追不上游牧民族的機動速度。
楊應龍:苗疆完全沒有北方游牧民族對付中原農耕民族那種「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到處亂竄的優勢。游牧民族一打不過就「化整為零」了,連人都找不到。苗族人除了躲進大山里就沒什麼地方可跑了,想掃蕩出來一舉殲滅還是很容易的。而且地理條件決定了他們爬山上樹還行,騎大象逃跑可不行。
明朝在元滅之后,對5萬以上游牧民族的大規模作戰中好像就沒贏過。而且薩爾滸之戰是后金的本土作戰,相對于遠道而來的關內明軍對地理更為熟悉,氣候也更加適應。而且還是攻打人家的老巢,對后金來說就是背水一戰,兩軍士氣就不能比。何況應該承認的一個客觀事實是:女真人比當初的蒙古人戰斗力更強,后金的規模較之前已不可同日而語。
女真人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明朝輸的不冤。相反,明朝自己國內的問題反而是戰敗的次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