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是,如果以史記為實錄,呂公嫁女,不只是基于對劉邦現狀的判斷,更基于他對劉邦未來的判斷。
高贊答案對于劉邦的早年情況寫的很細致,但是按史記的描述,呂公和劉邦是初次見面,劉邦是忽悠進去的,這就是一場完完全全的遭遇,不是預謀已久的行為,那呂公對劉邦的了解就是三個來源,狀貌,酒席上的言行,酒席末期的短暫交談。就靠這些來源把劉邦的底摸清楚是不太可能的,更不要說他的家族。
這個時候呂公能對劉邦的現狀做出的判斷,就是他是一個地頭蛇式的人物。這種人當然是一定要搞好關系的,可以靠錢,靠個人結交,靠他的上級牽線。但是要嫁女給這個四十歲的老男人?而且是為箕帚妾?這可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姻親關系,而且是自降身份,而且呂雉當時很搶手,為縣令所求,這是很大的投資了。
大的投資需要大的收益,這就需要對劉邦的未來做出更高一級的判斷。
呂公對劉邦未來的判斷是什麼,我也只能靠猜。那就是,第一,他認為將來是亂世,第二,劉邦是能在亂世出頭的強人。
猜第一點的理由。劉邦這種人,年近四十一亭長,他當時的影響力如蕭何所言,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如果呂公判斷將來還是治世,那很容易看到,劉邦基本沒有任何上升空間。所以,呂公認為將來是亂世。
猜第二點的理由。劉邦可不是呂家用來分雞蛋的籃子,劉邦起事后,呂家可是all in了劉邦集團的。所以,呂公認為劉邦是能在亂世出頭的強人。當然是不是強到稱帝,這個估計呂公也未必知道。但是亂世之中,一個有些底蘊的家族要麼隱退,要麼進取,是沒有躺平的中間道路的。
這點呂公還是把對了方向。
根據呂家在劉邦反秦之后all in這個事實推測,還有一個可能的因素,就是呂公其實是一個隱秘的反秦分子,他看中了劉邦。當時的六國余燼,各地豪強有幾個是不對秦政有隱恨的?而劉邦當時從詐以萬錢謁入到狎侮諸客居上座的一系列舉動,處處顯示他是一個敢于犯上卻又能取而代之的人,這很可能暗合了呂公的心思。
秦政之威嚴在始皇滅六國四海一的天威下看似堅不可摧千秋萬代,秦法之嚴酷看似萬民畏懼,其實劉邦所在的較遠地方的基層已經出現了上不能御下,官不能制吏的現象,這就是大廈的基座出現了裂痕。一旦土崩瓦解之日來臨,社會基層秩序就要在小單元內自我重組,城頭就要變換大王旗,而劉邦在這個沛縣精英齊聚一堂的環境之中顧盼自雄無所顧忌,他明顯就是失去大秩序之后沛縣將來小秩序下的掌旗人。
所以呂公選女婿選他而不選縣令,就是根據自己的眼光,在選 一個未來的預期,而不是所謂流官和常吏之分,縣令能換?亭長不能換?人往高處走是常理,你選一個投資,要麼你認為它現在更有價值,要麼你認為它未來更有價值。呂公看重的就是劉邦的未來,價值看漲,三觀相合,此真佳婿也。唯一的叮囑就是愿季自愛,待時而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