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還需心藥醫。
類似這類家庭婚姻問題,一般送上六個字:自作孽,不可活。
切不可病急亂投醫。現在來看,夫妻二人雙雙抑郁,無非有兩點:
柴米油鹽的生活亂成一鍋粥。雜七雜八的小事堆積成山。
你這個事,如果單純看實質問題,根源在于雙方選了一條」絕路「。
按理說,工資處于上乘,國企女員工在老公創業初期,心理扶持是必要功課。
你倆走到雙雙患病地步,
受害最深的7歲一年級小朋友。
你出來問,肯定想緩解目前「狀況」,送一句勉勵雞湯語言:
與其自怨自艾,尋求心靈安慰,不如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兒子需要媽媽的愛。
生活在單親家庭,在此長大的孩子,童年不會多快樂,TA們的內心比正常和睦家庭成長的兒童有不一樣的承受力。
你兒子目前情況比較嚴重。
主動做媽媽心目中的「小男子漢」,能想象到孩子的強大心靈。
他配合大人演戲,佯裝快樂。根本不是你所目睹的「幸福感欲望值」爆棚。一方面失職,失格父母制造的障礙,另一方面破碎家庭的壞處。
凄涼感,無助感,被迫成熟,亦是假象他心里駐扎已久的傷感,缺乏的父愛,缺失的母愛,長輩體己不了
小朋友正發育,爸媽再也不能復合,他們會用另一類方式「求和」。因為選不了別的路,懂事地面臨生活中的風暴,據科學資料,精神學家庭心理學醫生分析:
國內有50%的幼兒遭受親情危機,父母其中有一人暴力攻擊,情緒暴躁。有30%的中學生經歷苦惱家庭式「綁架」,越來越渴望依賴,外人眾星捧月的關愛。
還有一類人群,到成年階段,患上童年后遺癥,創傷癥
對于滿負壓力,想起那時候父母鬧離婚,吵鬧,砸東西,眼前出現一片迷霧,心底落寞。重癥者,不喜歡回家,不原諒父母。
著名作家麥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3歲那年,前后挨了爸爸兩巴掌,從此20余年沒回家。兒子出生后,治愈了祖孫關系。
可是麥爸爸蒼老患了阿爾茲海默癥,麥家再見到爸爸,在靈堂。
自古至今,為什麼家庭關系差的父子,母子,夫妻總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鬧翻天
是因為在人情社會世道,老一代,下一代,中一代觀念不合,聊不到一塊,明明是好事,活生生拆毀。
題主家這一爛攤子事,罪魁禍首是錢,人情,經濟,個人利益,私人恩怨,積壓沖突,抽象倫理惹的禍。
想過難關,求得前夫「諒解」,選在他單位不忙,情緒穩定時,帶著兒子去家里拜訪,不要自添憂愁,暫時別把復婚放心上,「口頭協定」與心里所想完全不一樣。
前夫罵臟話的緣由,或許是你倆以錯得方式面對真實內心。
我始終不覺得,婚姻核心是互相埋怨,互相指責,而是有一定義務。
再看你倆,各過各的,從前夫創業開始,你有了解過他在外面的難處,答案為否。他呢,估計也沒考慮過你帶娃,送娃上學,周周開家長親子會的尷尬。
所以,二位的病真誠建議,吃點有助于抗抑郁的藥物。遵從醫囑,多接納客觀意見。
狂躁抑郁癥,發作起來,再親的人抵抗不了。控制好病情,才能繼續過日子。患者多半得上這種病,為了不耽誤愛人,只能冷暴力處理
簡要概述一下此病癥狀:
1、狂躁發作:·情感高漲:無明顯原因的欣快感、興奮或過度樂觀。·自我感覺良好:有過度自信,可能會產生宏偉的計劃或目標。·話多、快:說話速度明顯加快,話題之間可能無邏輯跳躍。·精力旺盛:感覺充滿能量,盡管只睡了很少或沒有睡眠。·風險行為:如沖動購物、不安全的性行為或藥物濫用。·注意障礙:難以集中注意力,易受干擾。2、抑郁發作:·情感低落:持續的傷心、絕望或無助感。·興趣減少:對日常活動或以前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缺少動力:感到疲勞或缺乏活力。·無價值感:感覺自己沒用、愧疚或自責。
·注意力集中困難:難以思考、集中注意力或做決策。·睡眠問題:失眠或過度睡眠。·食欲變化:食欲喪失或過度進食,可能伴隨體重變化。·死亡或自殺想法:頻繁考慮死亡或有自殺企圖。3、混合癥狀:·某些人可能同時體驗狂躁和抑郁的癥狀,這稱為混合狀態,這種狀態特別危險,因為高能量與抑郁的絕望感相結合,可能增加自殺的風險。狂躁抑郁癥的癥狀可以在不同的患者之間差異很大,并且同一患者在不同時間可能有不同的癥狀。及時識別和治療這些癥狀至關重要,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并提高生活品質。
分為I型,II型,環性心境障礙
和躁郁癥共處一室,被打傷,被辱罵是常有病狀,陪著這類病患治愈,抗擊病魔,對患者自身而言,是一大恥辱。
重度抑郁癥大人,友善提醒短時間內好好睡覺,定期去主治醫生那里接受心理療傷。過個一年半載,康復再陪伴孩子最恰當的方式。
孩子此階段,丟給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老人帶孫兒/外孫有訣竅。樂觀看待老人和孩子相處,阻礙是不對的,不放手反則是惡人嘴臉,滋生害處,有利無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