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漢朝有一個最根本的矛盾:天子與皇帝的矛盾。
漢朝是「中國」系統的第一次改進。始皇滅六國以后在李斯等人的建議下決定廢封建而立郡縣。這就出現一個巨大的問題:誰來替天子管理天下?
周朝行宗法制,周朝的人根據與「天子」的遠近決定權力與義務。諸侯也就這樣誕生了,諸侯們統治天子分封的土地與人民,只要不違反與天子的契約那麼他們就是這里的合法主人。也就是封建制度。
但是秦朝建立后,決定不搞封建制度了。為什麼呢?因為封建雖然輕松,畢竟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天子只需要討而不伐,不管是邊境問題還是刁民暴動都是諸侯們的責任。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樣的天子很容易就變成吉祥物了。因為諸侯們的實力此消彼長,但是爵位是沒辦法改變的。
周天子的親族們剛開始分封的一定是最膏腴的土地,但是打到最后沒有一個能管用的。秦、楚、燕、韓、趙、魏、齊,全是當年的偏僻野人。
而且正如李斯所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也就是說你想要靠血緣關系來維持一個國家是不可能的!第一代有可能大家還都認識兄友弟恭,第二三代了誰還認你是誰呀?所以必須搞郡縣制由中央集權管理,才能長治久安。
其實這也是李斯他的社會階級決定的,因為李斯他不是秦國公族,更不可能和秦始皇有什麼血緣關系了。他的出身就是個客卿,他出頭就是因為反對秦始皇的逐客令,作《柬逐客令》被賞識。所以他當然不可能支持什麼宗法制。
但是郡縣制的后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就像賈誼《過秦論》里寫的一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其實當年丞相綰他們就說過:「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中央集權想的挺好,但是地方有人作難。如果沒有分封的諸侯去平定,而是要指望中央反應的話實在是太難了。
這其實這就是西方采取封建制度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你只能信任你的親人,如果你連你的親人都不能信任,你還能信誰呢?而且當時除了貴族,你還能讓誰去管理地方?在那個人均教育水平約等于胎教的年代。
但是此時中國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士」這個群體。由于春秋戰國亂世,所以很多人都開始教學立派。儒、道、墨等等群體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
如果你仔細看這些學派的教材,往往他們最先教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修身」。儒家就不用說了、《墨子》第二章就是修身、《道德經》最開始甚至是《德道經》。
都是相比于要教什麼,更重視要把教的人變成「士」。
而士這個群體,往往沒有什麼顯赫的出身,但是同時又掌握了專業技能。(最少你會能說會寫吧?)所以這個群體天然就適合于中央集權。
所以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綜合考慮后既沒有采用封建也沒有采用郡縣,而是郡國并行。同時斬白馬為誓:非劉氏而為王者,天下共擊之。
也就是說此時劉邦是皇帝/天子二元身份。但是這兩個身份本身就相斥的。為什麼呢?舉一個典型的例子,西漢膠西王劉端與他的國相們。
劉端這個人本來就有些變態,史書記載「為人賊戾,又陽痿,一近婦人,病數月,有所愛幸少年,以為郎。郎與后宮亂,端禽滅之,及殺其子女」。
而且不光如此他還喜歡釣魚執法,中央派來的官員如果和他一起違法,他就會舉報他們然后按國法治罪。
如果不和他一起違法,那麼他就直接送他們「上路」。最后導致沒有人敢來膠西當國相,公孫弘因為嫉妒董仲舒,推薦董仲舒任膠西國相,董仲舒直接裝病回老家了。
而且不光是劉瑞一個人,大家可以去查查基本上所有的諸侯王都是混蛋。什麼劉勝、劉彭祖等等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是什麼好人。
為什麼呢?
其實作為這些劉姓諸侯王來講,這片土地是我的國家!你們這些人憑什麼不讓我為非作歹?還要管東管西呢?
但是作為這些官員(士)來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漢朝的一切土地人民都應該由朝廷來管理,我當然不能放任你們!而且我們本來就是來監視你們這些諸侯王的。
這就是「天子」與「皇帝」的矛盾,他的表象就是朝廷(功臣)與諸侯王的矛盾。當時在劉邦時期這個矛盾就已經很激烈了,所以劉邦才會擔心劉盈沒辦法統治天下。
直到他看見商山四皓才放心,其實他放心的不是這四個老頭而是外戚。也就是他的老婆,劉盈他媽的家族,有穩定這個天下的實力!
但是本來兩方分天下大家都覺得擠,你還要插一個外戚?而且此時是呂后執政,她當然要扶植自己的親族。要不然怎麼和這些功臣還有宗室對抗呢?
劉盈在時局面還算穩定,可惜劉盈一直沒有子嗣。所以呂后直接搞了一個不知道哪來的孩子。說是劉盈兒子,想繼續把持朝政。但是紙包不住火,最后這個孩子被廢。此時大家懾于呂后,還能保持一團和氣。
漢惠帝年間,皇太后呂雉命令皇后張氏假裝懷孕,收養美人所生子為己子,立為太子,并且殺死生母。前188年,漢惠帝死,太子登基,就是漢前少帝。前187年為漢前少帝元年。前少帝登基后,其名義上的母后也是事實上的嫡母張皇后,未得稱皇太后。
呂雉雖為少帝祖母,仍以皇太后(非太皇太后)身份臨朝聽政,并分封呂姓諸王,極力擴展呂氏勢力。前184年,少帝發現身世真相,揚言等年長了必要報殺母之仇,呂雉得知后,囚禁他于永巷(即宮廷監獄),對外聲稱皇帝重病,拒絕接見任何人。呂雉又對朝臣說小皇帝重病,無法治理國家,應有人接替,得到朝臣肯定。于是,少帝被廢黜,并被呂雉幽禁殺害,改立常山王劉弘為帝,即「后少帝」。前少帝為呂后傀儡,且后陳平、周勃、灌嬰、劉章、夏侯嬰等眾大臣誅殺諸呂后,認為惠帝并無生子,包括前少帝、后少帝在內的惠帝諸子,血統都有問題,來歷不明,并非皇子(無劉氏皇族血統),故少帝不被漢朝認可為正統君主。
呂雉一死,大家立刻就忍不住了!說實話呂雉自己都看出來了。
所以她告誡呂家這些人;我去世后,皇帝年紀小,大臣們必會作亂,你們必須牢牢控制住軍隊守衛宮門,送喪都別去,以防為他人所制!
如呂后所料,她一死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驟然激化,袒劉之軍蜂起。齊王劉襄發難于外,周勃、陳平響應于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最后以呂家族滅而告終。
漢文帝雖然被選中當皇帝,但是去長安登基時內心惴惴不安。因為功臣們太強勢了!大臣們對少帝直接說了「卿非劉氏 不當立!」。少帝的血脈確實值得懷疑,但是什麼時候皇帝血脈輪得到大臣議論了?
所以漢文帝上位以后采取了「黃老之術」,力求穩定。(其實有功臣和宗室們虎視眈眈,他估計想動也動不了。)所以漢文帝一直憋著干掉功臣和宗室。
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被自殺。
當初誅殺諸呂執掌廢立的周勃,最后要不是走了薄太后的門路太后力保,不然也免不了殺身之禍。
但是文帝最后也沒辦法解決這個矛盾,因為這個矛盾是根本性的。如果沒有宗室,當年大臣們殺完諸呂可能就直接自己當家了。正是因為外面還有這些諸侯王這天下才是劉姓的;如果沒有大臣,那麼宗室里有些人可能早就坐不住了。所以最后文帝也一樣只能扶持外戚,利用薄、竇兩家來搞平衡。
所以說外戚它本身不是一個問題,相反外戚是這個問題的解決。甚至最后外戚封侯,在漢朝成為了一種政治慣例,大家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勉強維持相權、王權、皇權的平衡。漢章帝就親口說過:「漢興,舅氏之封侯,猶皇子之為王也。」
只是這個這個系統最后玩崩了。
其實根本原因是社會土地兼并,導致閥閱階級的興起,而導火索是東漢皇帝們的壽命問題。
ps:這個就有機會以后說吧,已經寫的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