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的戰爭藝術,你需要看地圖。而不是數字或者傳記。
如果你能在沙盤推演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你就知道這人有多神了。在我看來,不亞于迦太基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雪山帶領象群背刺羅馬的壯舉。
公元前二O六年初,劉邦率領十萬起義軍逼向秦都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王朝就此滅亡。項羽見劉邦先入咸陽,非常不滿,在劉邦大軍退去后,率領四十萬大軍進入咸陽。他依仗兵多將廣,自封西楚霸王,而將劉邦封為管轄偏僻的巴蜀、漢中地區(今四川和陜西南部)的漢王。與此同時,把富庶的關中地區分封給三個投降的秦將,以阻止劉邦重進關中。劉邦因自己的兵力抵不過項羽,只好接受封號,前去自己的都城南鄭(今屬陜西)。途中謀士張良向他建議,為了防止諸侯軍的偷襲和麻痹項羽,把走過的幾百里棧道全部燒掉,以表示不再回到關中。
劉邦照張良的話做了,項羽果然安下心來。同年八月,劉邦抓住有人起兵反對項羽的機會,出兵進關。他采取大將韓信的計謀,派出幾百名軍士去修復棧道,裝出要通過棧道進擊的樣子。把守關中的秦降將章邯得知消息后,冷笑說:「當初劉邦燒了棧道,結果反而阻礙自己進關。現在只派幾百人去修復,不知修到何年何月哩!其實,明里修棧道是為了迷惑對方,暗里進兵陳倉才是真正的目的。韓信在派人修棧道的同時,親自率領大軍、從故道迅速進到陳倉,攻下了這座城池。章邯得知陳倉失守,大驚失色,急忙領兵去救,但已經來不及了。韓信乘勝東進、關中百姓紛紛響應。後來,漢軍終于重新進入咸陽,為戰勝項羽、建立漢王朝奠定了基礎。
文字看上去好像也就那回事,但是真正你如果打開地圖,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大家看一下這五個進入關中的通道,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倜駱道、子午道沒有一個是好走的,全部都是天險。特別是陳倉道,相較于褒斜道、倜駱道、子午道。繞了遠路。
韓信在整軍備戰時,便開始派了些老弱病殘去修復張良當初建議劉邦燒掉的褒斜道,意在迷惑對手,你們要注意了,我們準備打回來了,修路就是準備從這里往回打。
這種煙霧彈戰術其實只能算是中規中矩,談不上神來之筆,因為誰都知道修復褒斜道的棧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對面的章邯是秦末不可多得的名將,自然不會輕易著了韓信的道,人家可是為數不多可以硬抗項羽半年多的章邯。
所以,劉邦集團還定三秦,「明修棧道」的作用和意義其實并不大,頂多就是迷惑一下敵人,讓敵人多分點心思到褒斜道的防御上。
「明修棧道」是韓信「四面煙霧」中的一面,剩余的三面煙霧就是「三路出擊」,通過多路出兵讓對手找不到防御重心,從而被動分兵。
韓信的三路布置是這樣的:曹參、樊噲率軍走祁山道,攻略涼州;他自己率主力走陳倉道,出散關。
灌英率一部分人馬走子午道,出咸陽。
韓信這種布置其實違背集中優勢兵力的軍事常識的,他這麼做其實是不得已,因為秦嶺這道天然屏障,大兵團的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人家不需要費多大力氣就可以輕易堵死你。這種情況下,你只能多路出擊,去干擾對手的判斷,達到田忌賽馬的效果。
章邯等三秦王此時手中的兵力非常有限,僅有當年守備咸陽的那幾萬人,這其中還有很多人被劉邦約法三章感動了,跟著劉邦跑到漢中的。如此少的兵力要防守整個關中區域,防御能力是捉襟見肘的。
劉邦此時經過在漢中的整編和招兵買馬,已經武裝了一支近十萬人的軍隊了,并匹配了充足的糧草輜重。(這足以體現蕭何這個人是多麼的厲害)
多路出擊,把你有限的兵力再打散,因為你搞不清楚漢軍的主力是哪一路,你不得不防。
然后集中優勢兵力于一路,形成局部的絕對優勢。這就是韓信這個戰術的高明之處。
很快,西線漢軍即走祁山道樊噲、曹參部隊就有動作了,樊噲擊破了西縣,曹參拿下了下辨,大有突進涼州之勢,給章邯造成「漢軍要進駐涼州」的錯覺。
然后,韓信又秘密把樊噲、曹參從水路調回陳倉道,與主力匯合。看地圖,你才知道這需要多麼牛逼的執行力與調度能力。那個時候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走,將幾萬大軍悄悄從西縣快速調到陳倉道,其中后勤物資運籌的難度,可是一個天文級別的難事。要知道,這來回將近要急行軍四五百里,一路全是天險。
漢軍主力兵出陳倉道,包圍了重鎮陳倉,但卻并不攻城,直撲關中。這個時候,章邯才明白,韓信玩的是「黑虎掏心」。
奈何反應滯后,且兵力處于絕對劣勢,所以章邯的陳倉防線被漢軍在激戰之后成功突破。
無奈之下,兵力有限的章邯只好放棄了西北第一大城雍城,收縮防線。命令其弟章平守好畤,自己防守大本營廢丘,這兩地互為犄角支援。
同時調涼州駐軍回援,并派人向另外二秦王求援。
章邯的應對可以說是可圈可點,實力不如對方的時候,就是要迅速收縮防線,待到站穩腳跟后再伺機反撲,這個時候就是不能過于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但是,韓信根本不咬鉤,防御虛空的涼州他不要,章邯讓出來的城池他也不停留,只要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有的時間去收割「戰利品」,他分兵兩路窮追不舍。
樊噲、曹參的西路軍一直追到好畤南,再度擊破章平軍,章平退守好畤,曹參、樊噲將好畤圍城。這個時候,韓信的戰略意圖已經十分明白了,塞王司馬欣調開了在子午谷布防的主力,令趙賁率步騎兵主力朝廢丘馳援;翟王董翳也開始率軍往廢丘趕。
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是雙方明牌了。
章邯在得到趙賁援軍后,覺得有得一打,便向渭水北岸西進,迎擊漢軍主力于壤鄉之東。
韓信針對此情況,一方面命令圍攻好畤的曹參、樊噲扔下章平前來參與會戰,保證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另一方面命令潛伏的灌嬰兵出子午,震懾主力盡出的塞國司馬欣。
結果占據優勢的漢軍再次大敗章邯、趙賁聯軍,章邯再次退守廢丘,趙賁退守咸陽。
隨后漢軍再度分兵展開追擊,曹參、樊噲的西路軍不久便攻破好畤,與主力會師,西攻咸陽。
隨后,漢軍再破咸陽。至此,章邯的雍地除了廢丘孤城和涼州之外,全部平定。
另一面,灌嬰在司馬欣主力支援章邯時兵出子午口,向櫟陽挺進。與此同時,平定雍地的韓信并沒有理會死守廢丘的章邯,而是派曹參守景陵,防章邯與翟王反擊,然后調集大軍東進與灌嬰會合,猛攻司馬欣。
主力盡失的司馬欣沒有支撐多久就宣布投降了。
章邯作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名將,自然不會坐失良機,所以趁著韓信去攻打司馬欣的時機,下令章平和翟王部隊姚卬向曹參發起反攻。
曹參先守后攻,在僵持二十多天后,擊破了章平、姚卬聯軍,并乘勝向西追擊章平。
章平在撤退的過程中,再次得到了章邯和董翳擠出來的一部分援軍,于是回頭迎擊曹參,讓曹參漸感不支。
也正是在這個節骨眼上,韓信已經搞定了塞地,派周勃率軍自咸陽一路馳援過來。
章平再次被漢軍大敗,逃亡隴西。自此,除章邯死守廢丘外,渭水河谷皆告平定。
大局已定,剩下的就是清掃殘余勢力的事情了。
韓信派酈商往北打,所向披靡,翟王董翳投降。
周勃帶人前往涼州追捕章平,最終生擒章平并掃清了其殘余勢力。
最后,漢軍主力會師廢丘城下,包圍了堅守孤城的章邯。
韓信之后,再也沒有人能北出漢中征服關中。諸葛亮如此,雖然六出祁山戰略戰術可圈可點,但是相較于韓信,就有差距了。當然,這也和後來武都大地震有關。陳倉道徹底報廢。
但是韓信這種以少勝多的天才打法,后世也再難復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