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扶蘇接到胡亥的假圣旨,那麼草率地自行了斷?
查看全部 49 個回答
回答1
2023/11/07

ADVERTISEMENT

首先這段歷史就不明不白,蒙恬的意思很明白(這個使者可能是假的皇帝的命令可能是假的),扶蘇(父親的命令怎敢不從),他們根本就不在一個節奏好嗎!一個懷疑皇帝是假的,一個毫不懷疑,為什麼?當時并沒有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出去,只有皇帝巡游到哪里的消息,又有詔書上的真玉璽圖案在,蒙恬憑什麼懷疑皇帝使者是假的?蒙恬說得這麼清楚了,扶蘇為什麼沒有理解他的意思?為什麼他那麼肯定皇帝命令是真的?以下是個人見解:

一、扶蘇比蒙恬可能早看到詔書上的內容,史書沒有記載詳細。

所以扶蘇看到了玉璽圖案,確認為真,而蒙恬至少沒有看到玉璽圖案,即便看到了,他的弟弟蒙毅怎麼沒有緊急通知他呢?所以他產生了疑問。扶蘇可能請示過了,但沒有回應或者又來一道差不多的詔書。

ADVERTISEMENT

二、秦律有規定,不孝是罪,與父母頂嘴也是罪。

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王公貴族,無不奉行律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在秦國是可行的,如果是儲君犯法則懲罰他的老師,當然王不用真的受罰,只不過王也要受法的制衡,除非他改法,但肯定有很多大臣反對。

扶蘇以數諫如故,雖然他不認為這是錯而是為秦國考慮,但確實與父頂嘴了,他無法辯駁。那麼不孝與頂嘴會有什麼懲罰呢?斷腳流放甚至死都是可能的,在秦國父告子有罪,官吏必須馬上去抓子,如果不立刻去那麼同樣有失職罪。反過來子覺得父有罪告官,官則以為是家務事不予受理。所以扶蘇可能以為即便是請示了,即便不死也會折磨死,比如從輕處罰被斷腳,而秦國還有一條可怕的律法,如果子是殘疾父處死他不受法律追究。

ADVERTISEMENT

在那個年代如果殘疾了那就和死沒有什麼區別了,他也許還是想死得有尊嚴些。

三、如果真像史記上記錄的,扶蘇有兵權的話…那又怎麼樣呢?難道號令士兵打回咸陽嗎?

對方可能是皇帝耶!大家可能不清楚在古代皇帝意味著什麼。畢竟現在已經沒有皇帝了。造反不僅坐實了假詔書上的罪名,對方更有理由派兵鎮壓了。

而且秦國是有虎符這種東西的,有兵權就意味著有虎符。必須要弄清楚虎符是什麼才能明白扶蘇當時的處境,虎符有兩半,右半是君符在皇帝手中,左半是將符在將軍手中,要調動軍隊必須左右虎符合體,如果缺少其中一半,除非君王親臨否則誰都無法。

請不要說虎符可以造假,虎符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地方將領叛亂,是君王拿來防將軍的,否則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軍隊很容易就成為將軍自己的手下,君王是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的,所以還會有其他措施保證虎符真的有用不存在假貨。

ADVERTISEMENT

歷史上并不存在《神話》中的蒙家軍以及《秦時明月》中的黃金火騎兵。

當然咯,調動軍隊除了虎符還有詔書和節,很多人是這樣說的,所以在此補充。

也許有人會說了,不對呀,你看商鞅被公子虔所害不就起兵自衛了嗎?嫪毐不也能起兵造反呢?怎麼偏偏到扶蘇就這麼難呢?原因很簡單,商鞅是大良造,嫪毐封了侯,他們都是有封地的,也就意味著那塊土地是他們自己的,他們可以組織自己的勢力。

始皇就是因為看到這麼多分封的臣子叛亂所以才堅決不允許分封的。後來淳于越進諫讓皇帝兒子到地方做藩王,始皇也拒絕了。

那三十萬軍隊始終屬于皇帝自己,當皇帝要求扶蘇蒙恬交出兵權,他們就沒有勢力了,因為皇帝不允許臣子有可以威脅到皇權的勢力。

李斯曾經聽皇帝身邊的人告訴自己皇帝不喜他坐華貴馬車有那麼多賓客,就立即收斂了。

但皇帝很生氣,也不管是誰泄露了他的話,將當時在場的宮女侍衛全部處決。所以有人說應該在皇帝身邊安插眼線,這麼作死的行為還是不要想了,萬一皇帝改成嚴刑拷打,那眼線不就把主人所作所為全供出來了嗎?

四、他沒有上帝視角,但是我們有,所以我們知道結局不好,但他卻期待著好結局。

不知大家有沒有玩過劇情豐富選擇很多結局也很多的游戲?玩過的大概就能理解他的選擇了。因為作為玩家完全不知道後來會發生什麼,你做得每一個選擇其實都沒有對錯,你是做過很多考量的,但游戲的結局卻會因此不同。

記得以前玩過一個游戲,根本不知道它是悲劇內核,大部分結局都是壞的。要麼就是主角掛掉,要麼就是主角在乎的人掛掉,要麼就是主角和反派全軍覆沒,當然也有主角變成反派墮落的結局。

好結局也讓人開心不起來。感覺他的境遇就像那游戲。

五、詔書下達秦國這台機器正常運行中,天下沒有大亂,大家都以為始皇還活著。

秦律規定太嚴格,為官者比百姓要守的規矩負的責任更多。

輕易挑戰律法只會落得以身試法的下場,看看那些因為各種罪名被罰徭役的人群有多少便可以看出。

如果扶蘇不是選擇造反而是去找始皇本人問個明白會怎麼樣呢?他必須過關卡,也就是通過高高的城墻,但秦朝人要想去別的地方必須要出示證明,不僅僅是身份憑證,還有官員寫的推薦信,那位寫信的官員同樣也要承擔責任的。

如果打算強行爬墻,就會被城墻上的士兵發現,他們很可能直接發射弩箭。秦弩的瞄準率還是很高的。

《大秦帝國》里就給觀眾展示了一群人無憑證過關準備夜晚爬墻的場景,大部分人都被俘,一人成功逃走。

下一個場景便是他主人收到這個人要傳遞的消息。

可這畢竟是藝術演繹,看地圖,長城和咸陽或者沙丘都隔了好幾個城池,憑借人多優勢某人強行過關可以,但下一關卡怎麼辦?

當然不排除有像《秦時明月》中盜跖那樣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邊疆窮鄉僻壤可能存在這樣的人物嗎?他愿意成為死士嗎?

有人說,那把咸陽的高手帶到上郡去行不?答案是不行,律法規定,官員去地方上任不得帶屬下一同前往,君王擔心下面拉黨結派,既然他是監軍了,那自然也是官員。隨行人相當于火車司機和乘務員,他們只負責帶路與保護公子安危,不負責在邊疆常住。

我們現在覺得幾座城而已,半天不用頂多幾個小時就可以達到目的地了,但咸陽和上郡由秦直道連接后也需要走三天時間呢!來回便是六天。

根據蒙恬拒絕的結果來看,如果扶蘇不接受詔書,估計也會被囚禁。這時間緊迫啊!

從歷史結果來看,假設史書記載有誤,他真叫使者這麼做了,很明顯他沒有成功。

如果選擇躲起來,制定律法的商鞅本人已經試過了,無人敢留他,甚至被旅店老闆舉報,所以他沒有辦法只能起兵自衛啊。但與君王對抗就是以卵擊石,最后他被處以車裂之刑。

那麼逃呢?先秦時期有很多逃跑成功的例子,秦國待不下去了可以去其他六國,可秦統一天下后怎麼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往哪里走?

唯一的漏洞是北方草原,只要北上就會遇到匈奴,扶蘇是誰?長期與匈奴打仗的敵軍的領導人之一,他們會接受扶蘇嗎?如果決定隱姓埋名與匈奴同居,那以后就再無名義南下,更不要說自己是秦人了。

避開人群就要面臨野外生存考驗,在草原生活,最起碼要有帳篷、食物和武器吧?不然晚上住哪里?平時吃草嗎?遇到狼群怎麼自衛?逃得那麼匆忙能帶足了東西嗎?帶足東西跑得快嗎?

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再請示呢?使者真的非常弱小嗎?《蒙恬列傳》中蒙毅就是直接被使者所害,蒙恬習武之人難道還對付不了小小太監嗎?他不接受詔書確實再請示了呀,結果呢?

因為發布詔書是有正當途徑的,絕非電視劇拍的那樣隨意。秦人受商鞅變法的影響,比較守規矩,君王也希望他的子民守規矩,這也是楚人被秦人統治反應比他國人強烈的原因,因為楚國民風開放,結果秦律總是讓他們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然而即便規矩那麼多也沒人會反,其實商鞅變法發布初期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但王鐵了心堅持,流血的例子多不勝數,所以大家為了生存,只能接受變法,過了一段時間,大家終于感受到了它的好。

況且一個官吏疏于職守不等于大家都想這麼做,否則別人有錯自己躺槍,誰真的愿意呢?除非天下大亂,官吏很多都被除掉,這樣消息就不會很快傳到君王耳中了。

當然咯,即便秦律如此還是會有人說,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有規定出現那就說明很多人的確不聽律法仍要犯錯,而且有人成功了……現在不是還有很多人以身試法嗎?

項伯當時是秦國一級通緝犯但是憑借關系逃出關中回家鄉去了,張良博浪沙刺秦全國搜了十天什麼也沒找到,隕石墜落有人在上面刻字詛咒始皇還是查不出來誰干的,結果一氣之下把全村人都除掉了。

這些例子的確展示了秦朝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秦律在小事上很有用,在大事上卻不一定能制約得了六國人,反而把秦國自己人給坑了,雖然秦國統一了天下,但官吏大多都是六國人,會關照六國人,所以始皇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巡游威震天下。

所以才說,扶蘇蒙恬是在秦律制約之下的,無論怎麼樣只要不北上,要麼南下與地勢險要的咸陽正面直剛,秦國遷都那麼久無人攻進來是有原因的,右邊是沙丘,左邊是胡人地盤甚至有大漠。這已經不是逃了,是四面楚歌,入虎口。

人家李世民為什麼能立馬發動玄武門之變且能成功?不僅僅因為他是秦王,請注意他是王,如果不小心穿越回他當秦王的時候不知道怎麼稱呼他,直接叫「大王」即可。而且玄武門在哪兒?長安都城啊!他不用從邊境打回去,他的手下都是自己人。

六、百姓多聞其賢,他也確實如此

且不論他是否調動得了軍隊的問題,如果他打感情牌,謊報軍情,然后南下奪位呢?很明顯他根本就不打算這麼做。

他之前反對父親的做法時,就進諫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及,恐天下不安,他擔心天下不安!

而事實上確實如此,當時的秦國已經是一個火藥桶了,百姓覺得自己就是統治者的工具,修宮殿,修長城,種的糧食要被繳納,各種天災不斷,律法規定太細,一不小心就觸犯秦律,他們沒法休息。

雖然不同意李斯的做法,但他封鎖消息這一點卻沒問題,因為一旦大家知道皇帝沒了,新皇又沒有登基,兄弟忙著奪位,百姓會怎麼做?說不定陳勝吳廣這種類型的起義就提前了。

如果他號令士兵南下,那不就明擺著皇帝沒了?明擺著他要奪君位?他決定犧牲自己,本身就是為了秦國不陷入危機,為了天下不亂,既然百姓認為他賢,說明他很可能多多少少產生了愛民思想,他不想百姓受苦。

他如果棄百姓生命于不顧,使秦國動亂的導火索不就是北上軍隊了?那該以什麼名義起義?那還能稱得上賢嗎?百姓還會追隨他嗎?我們可能愿意是因為我們是大秦迷呀!當時的百姓迷大秦嗎?秦人自己都拋棄大秦了。

況且他未必知道自己在民間是什麼評價,那時的貴族和平民幾乎沒有交集。

可很多人都把秦國大亂的鍋讓他來背,而他的本意卻并非如此。因為用少數人行動很明顯是改變不了那種境遇的,大家看秦末起義不都是一大幫人行動嗎?而且是全國都做一樣的事,所以秦國才招架不住的。

并非只有奪君位才能救秦國,救秦國也有多種方式,考慮角度不同罷了。

七、那時候的人選擇太少,逃不出時代的局限性

看到很多人用以后的例子去反批過去,其實每個時代都是不同的,要想在一個時代生存,就必須要了解這個時代的律法與制度,人們的觀念與習慣。現在與過去大不相同。

先秦時期的人如果來到現代,可能會立馬被警察抓走,因為他們可以為了自身利益,直接除掉某人,即便是被判重刑,都不知道自己有何罪過。

而在現代,這就是不對的。

而現在的人回到先秦,可能會不能理解為什麼那個時代的選擇會那麼少!

身為平民,可能一生守著一座城,哪里也不能去;

身為貴族,所作所為皆在他人注視之下,連上廁所都得有人伺候著;

身為奴隸,后代也是奴隸,幾歲就受盡折磨與侮辱,難以翻身;

為什麼我一個十幾歲的女孩什麼都沒體驗過就要嫁人相夫教子?人家男孩就可以拖到三十歲再娶妻?

為什麼我一個十幾歲的男孩要承擔那麼重的家族責任?于家是傳宗接代的根,于國是干活的人力,朝廷要打仗,自己就必須上戰場,朝廷要交稅,自己就必須交出僅有的糧食?

我想著像常山趙子龍一樣上陣殺敵,讓大家都看到自己的威武霸氣,結果你告訴打仗要列方陣不許私自出隊?

我想著像電視劇中的將軍一樣沖鋒陷陣,讓大家知道自己是妥妥的男主角,結果你告訴我將軍不能自己上戰場搶士兵人頭(字面意思)只能指揮?

只是隨便喝個酒都不行,隨便娛個樂都不行,旅行都難。就因為你生活在戰國時代的秦國,你生活在百姓普遍不富裕的秦朝。

做將軍就只能做將軍,做監軍就只能做監軍,不能干越職的活。允許你有立戰功升級的途徑,但統一后還可以征哪里?為王者的選擇有很多,而非王者想要選擇多就只能成為新王,但誰會交出自己的王位?

做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啊!不然還不是要被趕下台!

還有好多好多,這都是那個時代的限制,我們現代人很難想象的。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1/07
現在的回答比以前進步多了。至少現在知道詔書這種東西是秘書部門起草的,蓋上章就是真的,不需要皇帝親筆。所以扶蘇接到的就是真圣旨。而且趙高李斯都是老官僚了,肯定會想盡辦法封死扶蘇的出路。所以宣詔的時候可能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1/07
扶蘇自殺之舉,一直被后世認為他過于「愚忠」「愚孝」,對秦朝的二世而亡,負有間接責任。然而,如果從秦始皇生前的布局,對扶蘇和蒙恬的精心防范,就可知道這兩人想要在未得皇帝詔命、無從判斷李斯等人發來的「秦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1/07
不說幫他體面的事了,或許和扶蘇他媽有關,他可能覺得自己早就該死,而他的父親就想讓他死。我們知道,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1/07
這幾年陸陸續續看過很多關于扶蘇自殺的原因敘述,不過,最能說服我的是李開元在《秦迷》一書中的推論。原理大致如下:第一:秦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1/07
《史記李斯列傳》里面明確記載,扶蘇準備自殺,被蒙恬勸止了,告訴他有可能是偽詔。然而扶蘇在明知道有可能是偽詔的情況下,還是選擇自殺了。并且蒙恬沒有再次阻止哦,如果蒙恬真的執意阻止,扶蘇未必能自殺的了。小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1/07
軍隊里還有王離呢,就是王翦的孫子,詔書最后說讓蒙恬將軍權全部交給王離,王離在后期趙高弄權討伐叛軍時深受信任,而且王家在軍隊里和蒙家不對付,扶蘇上位王家肯定失勢,所以王家并不想扶蘇繼位,胡亥是始皇帝最喜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1/07
《史記》李斯列傳。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1/07
很簡單,因為他不知道父皇已死,那是假圣旨! 我們后人先入為主知道是假圣旨,而扶蘇和蒙恬收到的可都是印文確真無疑的真圣旨!秦始皇的暴斃,秦始皇本人都毫無準備,外人怎麼能敢胡亂猜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1/07
古人對待爹娘的話跟你們是不同的,「扶蘇,吃飯了」,:「嗨(諾)」。「XXX,吃飯了」,「別吵,我打完這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1/07
那怎麼辦?造反?如果你是當時上郡守軍一員,問你敢不敢造始皇帝的反?就算抗命要求核實真偽,再造一張命令就好。玉璽在手怕你個毛線。難道還能和他爹通個電話,電話視頻還能造假,照片還能PS呢人人都覺得扶蘇是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1/07
看看楊廣和他的兒子,勢起來以后了,真的又怎麼樣,假的又怎麼樣?===========煬帝身邊仍然有為數不少的關中精銳,即驍果軍。而楊暕既有個人武勇,也有統兵經驗,和煬帝也利益一致,如果煬帝有心殺回關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1/07
草率不至于!現在歷史觀點大多認為扶蘇和蒙恬有三十萬人的正規職業軍人,所以對扶蘇面對詔書不反抗非常費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扶蘇絲毫沒有反抗過?秦朝真的有所謂的北方軍團和南方軍團?使者只有一人,他從沙丘千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1/07
如果太史公記載屬實,扶蘇必然早有死意并且思考過。有可能是品格高尚,長年修長城看到蒼生黎民不易,戍邊知道戰爭殘酷,不想內戰爆發。也可能經年累月的壓力和焦慮下,單純得了抑郁癥厭世想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1/07
現代人對扶蘇不了解,因為在各種史書、電視、電影中扶蘇出現得不多,所以,對扶蘇的性格不了解。實際上,扶蘇這個人,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仁「,和始皇帝有些不同。扶蘇素有賢名,應該是受儒家影響比較大。其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1/07
因為,秦國立國已久,扶蘇看似是個二代,實際上他是n代,不可能有人「身教」這種反抗意識。歷代封建王朝,真正的二代傳承是非常容易出亂子的,因為開國皇帝怎麼上的台,大家心知肚明:都不是好東西,講什麼仁義禮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1/07
從圣旨本身來說, 扶蘇接到的是百分之一百的真圣旨。在扶蘇不知道秦始皇已經駕崩的情況下,他根本無法識破假傳圣旨這件事。在不知道秦始皇已死的前提下,扶蘇根本沒勇氣造反。因為,如果秦始皇活著,造反是不可能成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1/07
史書是后人寫的,你以為扶蘇是真的自裁的?只是旁人動手沒寫出來而已,這樣好看點。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1/07
泉下相見秦始皇:咦?你怎麼在這里?扶蘇:咦?你怎麼也在這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1/07
因為扶蘇的「愚孝」,是迫不得已。公元前 210 年,秦朝北方邊防重鎮,上郡。在北方長城軍團監軍的皇長子扶蘇,接到了以秦始皇名義發來的璽書,勒令他與大將蒙恬一齊自盡:「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1/07
先來推測扶蘇的年齡。秦始皇公元前247年繼位,九年后即公元前238年親政,先假設扶蘇在此年出生。(實際上扶蘇可能出生的更早)古代結婚年齡本來就較早,民間可能十五六歲就結婚了,秦始皇雖然身份地位高,也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