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想要活得平安,最基本的就是擺脫勢均力敵的錯覺。
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湯和地位一開始比朱元璋高,然而很快湯和就不以上級自居,這就是湯和最后活下來的理由。
你以為別人和你勢均力敵,其實人家只是起點低了,一旦風云際會,別人趁勢而起,請你不要以為,你大概也能行。
人和人的差距,不是你跺你也麻,而是你行你上啊。
明朝開國的功臣,有些是朱元璋的小老弟,所以就一直有一種錯覺,皇帝是我大哥,我們的差距,并沒有人和豬的差距那麼大。
然而從他的能力跟不上朱元璋的需要時,他們的唯一聯系就是當年的兄弟情。一旦這種兄弟情被濫用,這些功臣又無法創造新的價值,這就是取死之道。
這類功臣大多名位不顯,典型的有藍玉案中被牽連處死的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
另外有一些功臣,本身并沒有對朱元璋的感情羈絆,只是憑借關鍵時候的四兩撥千斤,為當時的朱元璋提供了助力,所以在朱元璋的團隊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這種人唯一的依仗就是在開國團隊中的「股權」,然而股權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大會被稀釋,大股東又存在集權的需求,一旦外敵被擊敗,這些開國功臣手中的「股權」反倒成了禍根。
廖永忠就屬于這類功臣,當然,很多武將本身就是帶著舊部投軍的,比如馮勝、傅友德。
還有一類功臣,他們在團隊中屬于骨干力量,有的善于攻城拔寨,有的善于坐鎮方面,有的善于奇謀遠略,有的熟悉典章制度。這類人,在團隊的戰略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是,是君主值得依賴的股肱之臣,往往會獲得其他功臣無法比擬的權柄和待遇。
然而,天下平定了,攻城拔寨的將領還有什麼用?地方事務理順了,坐鎮方面的封疆還有什麼用?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一旦被閑置,很容易成為不穩定因素,所以天下無事的時候,即使是杰出的人才也不免被廢、殺。
李善長、劉基就是這類功臣。
當然,最危險的還是那些率部投軍還很能打的名將,畢竟爭霸天下的一個要素就是兵強馬壯,所以杰出的非嫡系將領往往是身世最為令人唏噓的悲情英雄。
不信你看看白崇禧的晚年多麼凄涼,一個指揮千軍萬馬,與開國元帥沙場爭雄的名將,最后竟然在一種真相不明的狀態中去世,真是國家的悲哀。(史家曲筆,謹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