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以后,為什麼沒有形成三國或者南北朝,而是更碎片的五代十國?
查看全部 47 個回答
回答1
2024/01/12

ADVERTISEMENT

一個社會系統,由不同的力量來主導秩序的建立,會產生不同的社會生態。

我們中國因為地理的原因,產生了諸多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但是這些地理單元僅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不具備完整的封閉性。想想環地中海的那種格局,希臘/意大利/近東/埃及這些子單元都具備完整的封閉性。

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力量場域內,各個子單元都具備一定的內生性力量,來維持本單元的相對獨立性。這時候,整體出現了一種穩態,各個子單元都無法向外擴展,一種力量的平衡產生了。

這種力量的一般表現形式通常是軍事力量。軍事力量好比拳頭,影響軍事力量的指標主要是兩個,一是軍事力量的強度,也就是軍隊的作戰能力,而是軍事力量的成本,這個成本限制著軍隊向外擴張的極限。

ADVERTISEMENT

成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的成本,比如后勤消耗,比如同樣是向外擴張,蒙古軍隊的物質成本極低,所以它能打到歐洲去。二是組織成本,比如維系軍隊的權力結構相對集中,能夠合理的利用榨取社會資源,合理的分配使用這些資源,這樣軍隊就可以持續的作戰。而組織成本高的軍隊,內部易分裂,資源利用效率低,就沒法持續進行高強度作戰,那麼,即使它的戰斗力不弱,它的擴張也會很遲緩。

什麼能夠打破這種整體的穩態呢?

第一, 外部的軍事力量開始影響整個生態系統。中國歷史上常見的形態是,北方游牧軍事力量的組織度提升,從而組織成本降低,南下沖擊既有的穩態結構。

第二, 內部出現一種新型的軍事力量,這種軍事力量的成本極低,壓迫其他的子單元的軍事力量。

ADVERTISEMENT

常見的形態就是民變。

回到問題本身,唐亡后為什麼出現了碎片化?

以中國的地理格局而言,碎片化很常見,但是碎片化的常態化則不常見。一般而言,能夠打破穩態結構的軍事力量,都具有較強的軍事強度,和較低的軍事成本,它們在顛覆舊秩序之后,會對舊有的軍事力量形成碾壓,而中國地理的連通性,則使得這種新興優勢力量能夠迅速擴張,掃清六合,一統八荒。即使不能混一宇內,也能威震華夏,西漢末的劉秀,東漢末的曹操,晉末的劉裕,隋末的李氏,蒙古的擴張,都是這樣,所謂的治亂循環。

碎片化的常態化,最典型的,一是魏晉南北朝,二是唐末五代。

魏晉南北朝,北方胡族以其廉價的軍事成本,迅速填補了西晉內訌后的力量真空。而因北方戰亂從而南遷的流民,則同樣以其廉價的軍事成本(流民在遷移和客居的過程中形成了基層組織化,相較于一般農耕居民更易轉化為軍事力量),迅速成為整個南方的統治支柱。

ADVERTISEMENT

正因為這兩種軍事力量的低成本,魏晉南北朝在宏觀的碎片化的框架下,在具體的地理板塊上仍舊體現著完整性,比如后趙前秦北魏統一北方,比如東晉宋齊梁統一南方。

那麼為什麼魏晉南北朝沒有實現整個中國的統一呢。

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生態,從西漢開始,農業生產力的大發展,使得農業的剩余產出增加,從而使得兼并土地集中耕種的收益增加,從而在基層出現了大量的豪強地主,這就是西漢末以來社會生態的板結。

任何軍事力量,它的存續和征伐都需要持續的社會資源的供給,包括物力人力,物質的維持,zz結構的維持。也就是說,在一個社會生態中占據優勢的軍事力量必須能夠持續的從社會體系中汲取出社會資源,才能保證這個軍事力量的維系乃至擴張。

魏晉南北朝的板結化的社會生態阻礙了在局部占據優勢的軍事力量向社會基層榨取社會資源,從而也就限制了這些軍事力量的擴張,乃至維系。

也就導致了長久的南北對峙。直到西魏北周在關中摸索出了胡漢一體的府兵制+軍功爵制度,將基層的豪強地主把持的資源制度化的轉化為軍事力量,從而造就了關中的戰爭機器,從而結束了三百年的亂世。

而唐末五代之所以又一次出現長時間的碎片化,則在于安史之亂。

一般而言,一個大統一王朝由于失去了對內榨取社會資源的能力,從而無力維系軍事力量,或無法抵御外辱,或無法鎮壓內亂。從而徹底的坍塌,進入群雄逐鹿的爭斗,從而進入下一個治亂循環。

但是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唐王朝對內榨取社會資源的能力趕不上它對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用番兵番將這些廉價軍事勞動力來維持它過分龐大的國際軍事職能。

所以安史之亂爆發時,唐王朝并非病入膏肓的窮途末路,它仍舊有相當強的zz能力,來實現對社會資源的榨取,甚至在黃河流域的軍事斗爭常態化后,唐廷還通過一系列的財政改革來加強了這種榨取。

所以它造成了安史之亂后的一個別扭的平衡,那就是唐王朝既無力清除異己的軍事力量,但也能夠輾轉騰挪,維系住自身的生存。

具體講,就是把安史余孽封鎖在黃河以北,在河南安置重兵來盯防河北。又用江南的財富輸往西北,養活了西北藩鎮來抵御吐蕃,養活了長安的中央軍來維持唐王朝的不太穩定的權威。

也就是說,安史之亂下的唐王朝,在內外因素的疊加下,運用自己不多的牌面,有意無意的造就了北方地區的碎片化。

而長安的唐廷,為了維護穩定,竭力照看著這個沖突不斷地碎片化。

終于在一百多年地看護下,整個北方地碎片化變得牢不可破。

因為各個藩鎮在內部形成了自己的zz小氣候,驕兵悍將事實上把持了對各自轄區內的社會資源榨取和分配的主導權,這種主導權又反過來滋養了地方上的軍事力量,使得他們兵多將廣。

而且從唐代開始,豪強地主失去了對于軍事事務和官位的壟斷,也就沒有了軍事和zz的加持,再加上唐代開始的生產力發展——更多的土地被耕種,更多的庶族知識分子進入仕途,更多的商業流通——這意味著更多元的財富生產和積累,也就帶來了基層財富的高流動性,也就沖銷了豪強地主對于基層的控制。那麼,在基層,就更沒有什麼力量來阻止藩鎮軍閥對社會財富的榨取和分配了。

這些藩鎮又在長期的斗爭中互相磨礪,互相壯大,誰也難以吃掉誰。且藩鎮軍隊,不事生產,又貪求無度,想要驅使他們,一舉一動都要掏錢,得不到滿足便要犯上作亂,把作反當生意,這樣的軍隊,難以驅使,缺也難以消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碎片化的平衡——這是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特例。

所以當李克用的沙陀胡族武裝和黃巢——朱溫的民軍這兩種中國歷史上經典的兩種顛覆性軍事力量登上唐末歷史舞台上,竟無法像以前,也無法像以后的歷史那樣,迅速席卷大江南北,反而被這些牢固的碎片化武裝——藩鎮軍隊所折辱。

最后的結果是,李克用的沙陀和朱溫的民軍都藩鎮化了,都掉進了北方藩鎮混戰的漩渦。這種北方的碎片化的常態化,又進一步影響了北方優勢軍事力量向南方的擴張,從而形成了遍及南北的碎片化。

當然了,當唐王朝這個虛弱的和事佬倒下后,中國地理格局的完整性又一次開始發揮作用,在持續不斷的軍事斗爭中,大魚吃小魚的練蠱過程又一次開始,統一北方的各王朝持續不斷的強干弱支,建立和維持相對強大的中央軍,才最后形成了中央軍對各藩鎮軍隊的優勢,才最終結束了這種碎片化。

一般而言,結束亂世的優勢軍事力量,兼具高強度和低成本兩個指標。

而結束五代碎片化的北宋,軍事力量強度高,但是成本卻不低,它統一北方以后,用了15年的時間才統一南方,比東漢隋唐明都要久,且地理版圖最小。根本原因就是它的優勢軍事力量,雖然強度高但成本也高。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1/12
用唐宋變革論可以解釋。晚唐五代,是中國中世時期的道統崩潰后,中國政治倫理在近世浴火重生前的轉型陣痛期。唐朝的強盛被傳頌得比較多,但唐朝的社會變革,和頂層改革,卻被臉譜化、傳奇化的唐玄宗一朝給掩蓋了。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1/12
這個問題問得太有槽點了,我給你們比較一下這兩個歷史時期,你們就知道槽點在哪了。假如你用朱溫代唐來作為五代起點的話,那麼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1/12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理科生們不知道歷史上那麼多有意思的故事和八卦,這不遺憾嗎!比如「五代十國」,好像很多人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1/12
一個朝代滅亡,是被新的朝代取代還是分裂為兩個亦或是三個還是更多,這是沒有范式的,那麼繼唐之后和繼漢之后還是繼晉之后,實際上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三國是經過很長時間軍閥割據后奠定的三家基業,南北朝更是典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1/12
三國前頭有群雄逐鹿,南北朝之前的東晉時代,可是被稱為東晉十六國呀。五代十國不過是從上到下權力紊亂的東晉十六國罷了。而且按照南宋某些人的史觀,所謂五代十國完全可以改叫「殘唐十三國」,因為后唐亡國的次年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1/12
謝邀。這不是三國了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1/12
北方的情況暫時不提,主要講南方,單純地講述南方經濟的發展,并不能完全解釋碎片化割據出現的原因。從唐朝到五代的南方經歷發展,我覺得要分成三個階段,在安史之亂前,南方經濟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太湖流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1/12
幾個高贊回答都說的很好,史實層面我覺得沒有什麼可補充的,這里我就提供一個「保守主義歷史觀」思路。(秦暉先生的歷史觀是典型的保守主義歷史觀,不要一提到保守主義歷史觀聯想到某教主。)歷史解釋在我看來無所謂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1/12
看看唐末藩鎮割據的地圖:再看看五代十國(后周)時期的地圖:這兩個地圖看出什麼區別了沒?自從安史之亂,唐末藩鎮割據之后,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1/12
首先,五代十國非常短暫,其實比東漢黃巾起義到魏蜀吳建立的時間長不了多少。其次,唐朝滅亡后形成了新的三國,遼、宋、西夏三足鼎立。但是因為唐以后,漢人王朝再也沒能統治漠北,所以后世不認可遼是一個割據勢力,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1/12
用田余慶先生的話說,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只是北方民族紛爭,一浪高過一浪,平息有待時日,江左才得以其上國衣冠、風流人物而獲得歷史地位,才有門閥政治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1/12
內因:南方富裕了,可以支持供養更多割據政權。外因:北方王朝頻繁更替,無法對南方形成足夠的威脅。先說內因。所謂五代十國,北方中原地區仍是相對統一的朝代,真正較前代更為割裂的其實只是南方。在五代以前,南方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1/12
這問題不成立。五代十國對標的,不應該是三國與南北朝,而是三國之前的東漢末年,以及南北朝之前的五胡十六國。首先,三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之前袁紹袁術曹操孫堅以及各路諸侯打成一鍋粥的時候,那碎片化的程度,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1/12
三國也好、南北朝也好,都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的,而是經過了長期的混戰和兼并之后,才達成的狀態。而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國,是混戰和兼并之前的狀態。那麼為什麼這一次,沒有發生長期的混戰和兼并呢?這是因為,三百年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1/12
唐朝的皇權在其晚期就已經衰敗得不成樣子了,地方諸侯做大,對皇權蔑視者甚多,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黃巢起義能夠成功,離不開地方豪強的坐視,而唐朝滅亡只是少了一張皮,露出了軍閥豪強地方做大的現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1/12
滅亡只是記錄了一個時間節點,實際東漢滅亡從董卓離開洛陽去長安就已經差不多了。曹操公元196年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用了12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1/12
其實沒那麼多的口水,還討論到唐宋之變和人身依附瓦解上去了。更好笑的還有道統論……我真就白眼一翻。一句話,你唐的正朔沒有南渡。你以為朱溫弒君之后你唐就亡了?拜托,往北看看,晉陽城頭上,李唐的紅旗可還飄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1/12
簡直,這種低品質的提問還能上熱搜榜!歷史普及任重道遠啊第一,漢朝后,中國是真正意義上政治秩序的大崩潰,思想文化的大衰退,從東漢的名存實亡,到隋朝的統一,整個大分裂時期近400年,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瓦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1/12
任何一個事物的發生,都有其歷史的根源的。這可能也是我們應該要讀歷史、建立歷史觀的原因。五代十國的產生,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時期。這個時期,開始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其一,是兵制的變化,募兵制代替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1/12
多圖預警!隋唐五代史大事年表: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