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對關外信息掌握得絕對不夠,他都沒察覺有這麼一個清帝國會是他真正的對手。更沒察覺到吳三桂能左右順還是清的生死。
在古代,一個普通人他能了解到的人文地理社會信息,方圓超不過百里。你就在現代,很多人了解到的人文地理社會信息也不會大多少,除了他自己生活中親歷感受的,就剩下網上看的,書本上教育的。在不接受系統的教育和沒親自去某地去了解,他很難對超出自己生活范圍或者認知范圍有更準確的理解和正確的判斷。這也就是網上到處都是地圖炮的原因,不了解,沒認識,再加上傲慢與偏見。
對于李自成來說也是一樣。李自成他對關外的戰略信息掌握就絕對不夠。無論從1616年開始努爾哈赤起兵造反還是從1592年開始抗日援朝,李自成對這些關外重要事情了解得絕對不充足。
如果李自成對這些戰略信息了解得充足,他對待吳三桂和關寧軍閥是一定要拿到手,不可能只給一個侯爵。他可能都不知道關外的那個清帝國到底是個什麼帝國,吳三桂這些關寧軍閥跟誰打成了什麼樣,遇到的什麼窘境,他了解的絕對不夠充分。如果他了解得非常充分,也對關外有充足的認知,那麼吳三桂以及關寧軍閥一定是扭轉戰局天秤的最重要的一個砝碼。相反,多爾袞對中原的信息掌握得絕對比李自成了解得多。清朝給吳三桂開的價相當于貸款封王,最后這桿子事給清王朝還埋了禍根。但人家也知道,明軍戰斗力強不強在于能不能吃飽飯。你給人吃飽飯,人家就攻無不克。所以多爾袞選擇了給吳三桂貸款封王列土封疆,哪怕後來給自己造成大麻煩。再說一個事情:多爾袞打進北京的第一件事還真不是剃辮子,而是造大炮。
這個造大炮的目的是干什麼?對付順軍。如果不是對付順軍,那麼就是對付多爾袞意識和認知里潛在的敵人,或者是其他藩王勢力,異或明朝的副行政中心。多爾袞通過多次戰爭,收買晉商,招降降將等,對整個中原的信息了解和認知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要不然人家進北京之后第一件事造大炮干嘛?
劉邦手下有蕭何韓信張良,劉備手下有諸葛亮,苻堅手下有王猛,朱元璋手下有劉伯溫,這些謀士只是動嘴皮子?可不只是出謀劃策的,而且還是幫助你這個成事之人獲取戰略信息和提高認知能力的。李自成為啥沒察覺到吳三桂會降清?吳三桂最早是找李自成的,但是李自成就沒察覺到關寧軍本來就被清軍處于走投無路的狀態,也沒察覺到給關寧軍吃飽飯關寧軍就能大幅度提升戰斗力,更沒察覺到清軍是個什麼級別的對手。
而且李自成的謀士團隊比他李自成的認知能力還差太遠。其實吳三桂只是關寧軍閥的一個頭子,你把吳三桂換成關寧軍閥另一個人他也是這種窘境。你把吳三桂家眷綁了,關寧軍沒糧食,那麼關寧軍閥不會為了生存換一個頭領?清軍不會有糧食給關寧軍收編了?這些東西對于李自成他掌握麼?李自成對底層了解和認知非常強,這個是他的優勢,所以有了「闖王來了不納糧」,明遇到順就是一邊倒;但是李自成對這些軍閥的認知和邊關環境的認知不夠,自己的謀士團隊也不夠強,沒有洞悉天下的那種人或團隊幫他,所以李自成就沒意識到這個真正的困難。
就知乎上這些人,很多人對河西走廊和幽遼朝走廊的戰略地位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隋唐兩代玩了命的打高句麗,楊廣不顧勞民傷財,李世民不顧積勞成疾也要打高句麗,為了啥?最后李治收復遼寧和朝鮮半島是為了啥?怎麼隨著時代變遷,認知能力變差了呢?你再多想想,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是啥?李自成出身底層,謀士團隊的認知能力還不如李自成本人,這不怪他李自成。
但你21世紀了還意識不到,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話多說點,我畢業工作之前,對南方的了解也只是從旅游,課本,和媒體輿論宣傳得來的,工作之后,我的認知刷新了一遍。現在我走過大半個中國了,對中國整個環境多少都有了了解,自然不會對全國各地像地域黑那樣傲慢與偏見。很多人可能連中國的大好河山都沒去過,大東北大西北大西南他們都沒去過,生活范圍就不大,自然而然對其他地方存在認知錯誤,再加上部分利益團體和境外勢力造謠煽動,就成了地域黑。你地域黑是小,對全國的認知出問題是大,影響你自己的見識,工作,生活,甚至潛移默化影響你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