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讀歷史,之所以感覺歷史寫得像童話,就是因為不過腦子,習慣性地把歷史人物貼上標簽。最經典的就是,一部分是好人,一部分是壞人;打天下的時候忠心耿耿,坐天下的時候狡兔死,走狗烹。殊不知讀歷史要結合客觀世界與現實利益來看,理解歷史人物要結其合所在位置和立場來判斷局勢,才不會發出「他真是個自毀長城的傻叉昏君」的感慨。
假如你是皇帝,你是希望群下相互分散獨立還是結黨抱團?你是希望政局中出現一個個實力越來越強的豪強世家還是一個個聽話好控制的政壇新人?你是希望所有人都聽命于你還是有人分割你的權力?
皇帝可以高高在上,無非是因為他可以決定別人的升降沉浮,掌握別人的生死榮辱。如果官職都由過去的功臣占據,功臣死后由他們的孩子來繼承,朝廷用人大部分都由功臣推薦任免,一個個驕兵悍將居功自傲,而且各個形成勢力成為一方豪強,你說,皇帝還拿什麼管人呢?會不會對皇權造成威脅?
所謂功臣,是對一個人前半生的肯定,當他成為功臣的時候,就站在了政治生涯的分界線上,此前,為君主而戰;此后,為自己而戰。要麼選擇急流勇退,要麼就等著成為帝國的隱患然后跟皇帝決戰,而古代中國社會是一個貴族無法久存的社會,帝王家出于自己權力延續的私心,不斷砍伐功臣貴族,使之無法長期存在積攢勢力,讓社會呈現出一堆細碎的土豆狀態,你們都是個體戶,只有老子皇家才能天下第一,不可能讓你有機會發展成巨無霸。而底下人結成勢力(諸侯、節度使、官僚集團東林黨、軍閥)的王朝,基本上全都沒有好下場。所以「功高不賞,待過而罰」是一種皇家內在利益趨動的必然邏輯,決非人情厚薄可以概之。所以殺功臣是每一個致力于國家長治久安的統治者的必備功課,這就是政治,從來都不講人性。
所以太上忘情,所以天地不仁,所以君主治理天下的內核都是道家思想,工具是法家,外衣是儒家。
而政治上的失敗者,一多半是在得意忘形的時候被人家下藥的。
善待功臣,可以擴大和鞏固統治的社會基礎,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反過來看,并不是一定要善待功臣,國家才可以長治久安,這是一個有違道德人心的命題,也是一個殘酷的命題。劉邦即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屠戮功臣,而從文景到一代雄主漢武帝,對所謂功臣團隊一樣是盡可能發摧殘壓抑,老功臣的后裔自然是棄如敝履,就是在革命中永立新功的老干部、新功臣,一樣是卸磨殺驢。為什麼?因為一切資源都壟斷在帝王家手里,中華十萬里,何地無人杰?天下這麼大,每天都有新生的才俊以供驅策,這些人物美價廉,不居功,不自傲,沒有臭脾氣,有的只是勤奮和謙恭,心懷感恩,積極上進,有這麼多這樣的新人給老子服務,哪里還需要什麼「功臣」瞎嗶嗶了?「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老子能給你立新功的機會,就是絕對的厚待了。
人世間的主仆關系,不要設想的太好,一般的好也不要期待,如果老闆待你比較厚道,那是意外,不是常態,只是個別,不是普遍。
在現在的職場上,情況也差不多,很多公司和老闆都把「善待功臣」作為所謂的企業文化大肆宣揚,如果功臣還有剩余價值,善待一下是可以的,如果只能吃老本,不能立新功,居常鞅鞅,心懷怨望,就像《紅樓夢》里焦大一喝多就拿自己當年從死人堆里救老太爺、自己喝馬尿的歷史說事兒,總覺得你當年的貢獻是一筆巨大的存款,就想以后在公司的ATM機上隨時支取利息,那你肯定錯了,你以為老闆欠你的,其實老闆早就認為你是亟待剝離的負資產了,記住一句話:離了誰太陽都會照常升起。
如果你確實是被老闆當成功臣來供養著,天天說離了你地球就不轉了,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老闆把你當所謂的典型,拿你來忽悠那些看不透世相的小兵仔,你也是在為虎作倀,從本質上講,你丫也是在立著新功。
回到我一直鉆研琢磨的《道德經》,里面講大道的作用能德被萬物,使「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講的是啥意思呢?說的就是說圣人(或者說做人)就要像自然大道一樣,適用的時候就要運用,不適用的時候就不運用。
做個通俗點的比喻,圣人要把自己當成民眾的衛生紙一樣:拉了就要擦,擦了就要扔。
擦完了,紙還粘在屁股上不掉,就是功成身不退的處境。人能忍得了紙粘在屁股上一會兒,還能忍得了一輩子?哪怕這個紙黏得再緊再以功臣自居,終究還是要被人從屁股上撕掉的,因為人還會拉。
衛生紙只有在完成使命之后(功成)到廢紙簍里去(身退),才不會將來被人從屁股上撕下來(是以不去)。明白了嗎?老子在《道德經》里把世間的道理講得清楚明白,可真能看懂的,又有幾人?看懂又能看透的,又有幾人?看透了能放下的,又有幾人?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嘆人間、名韁利鎖,紛紛擾擾。
人生路,路迢迢,誰道自古圣賢多寂寥?
若一朝,看透了,一身清風爭多少。
好,矯情完了,你會發現即便你想退出江湖,遇到朱元璋這樣的狠人你也跑不了。沒辦法,這就是命。除非你在造反剛剛取得成功時或者剛見到勝利曙光就壯烈犧牲,否則,終無好下場。
這,就是廟堂,這,就是政治。
買定離手,愿賭服輸。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