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把商朝之前的文明的遺址定為夏朝,是柄雙刃劍。如果沒有出土的文字,根據文獻就把當時的文明的遺址定為夏朝,固然我國是可以定下了我國的歷史,但是國外也可以照方抓藥,到時候有什麼理由阻止某些人指著哥貝克力石陣說是伊甸園?
ps:謝謝評論區的斧正,特此更正:原文的哥貝克力石陣應為蘇美爾。
因為
哥貝克力和伊甸園扯不上關系,而蘇美爾卻極有可能是伊甸園的原型。
原文應為:
如果沒有出土的文字,根據文獻就把當時的文明的遺址定為夏朝,固然我國是可以定下了我國的歷史,但是國外也可以照方抓藥,到時候有什麼理由阻止某些人指著蘇美爾說是伊甸園?
我應該是被一些錯誤的科普翻譯給坑了,埃里克克萊因《考古的故事》:
我們也應該說明哥貝克力石陣不是什麼。
它不是伊甸園,施密特從未說過它是《圣經》中的伊甸園,盡管有些新聞報道稱他這樣說過。[插圖]哥貝克力可能也與《圣經》所說的守望者(Watchers)或拿非利人(Nephilim)沒有任何關系。
ps的ps:同理的還有比如,圣經考古學里有人為了證明圣經確實記載了上古歷史,試圖將古埃及記載的一些模糊民族定為希伯萊人,王思杰《希伯萊圣經中的審判研究》:
考古學上的發現還有助于我們考察歷史上早期希伯來人的活動,其中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阿瑪納書信」(The Amarna letters)。這些書信的寫作年代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早期,是當時統治迦南地區的各個統治者與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及其繼任阿肯那頓(Akhenaten)的通信。
這些書信是用楔形文字刻在一系列柱形泥板上的,使用的語言是當時近東世界的外交語言阿卡德語(Akkadian Language),但體現出非常濃厚的迦南方言色彩。這種早期語言是後來的希伯來語、腓尼基語(Phoenician)等重要語言的共同母語。[37]阿瑪納書信引起學者們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信者都在抱怨一個叫「阿皮魯人」(Apiru)的族群。這個族群的名字有時又被拼寫為「Hapiru」「Habiru」「Aperu」等。他們不斷侵襲這些統治者的邊界,給相關地區帶來恐慌和混亂。尤其奇特的是,在書信中,阿皮魯人被形容為是「歹徒,雇傭兵,奴隸」(outlaws,mercenaries,and slaves)。
[38]很多學者因此猜測,阿瑪納書信中的「Apiru」很有可能與Hebrew(希伯來人)有關。阿皮魯人和希伯來人基于文字拼寫上的相似性以及某種經歷上的相似性引起了學者們極大的興趣,關于阿皮魯人的描述有可能反映了《創世記》時代的早期希伯來人勇闖世界引起地緣政治騷動的某些景象。[39]埃及文獻方面,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150年間的埃及各類記載廣泛提到有一個叫「沙蘇人」(Shasu)的族群。這個族群生活在耶斯列平原(Jezreel Valley)、亞實基倫(Ashkelon)以及西奈地區。[40]他們作為游牧民在埃及人的城市進進出出,有時他們與埃及人之間會起沖突,有時甚至會被捉去當奴隸。沙蘇人的生活方式和境遇與《創世記》里的雅各家的生活頗為近似,有些學者也愿意相信,沙蘇人就是最早的希伯來人。
更有意思的是,考古學家發現埃及法老塞提一世(Seti I)或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時代的一處記錄中提到了沙蘇人的六個部族,其中一個是「Shasu of Yhw」。[41]這引起了學者們極大的興趣,有人因此認為「Shasu of Yhw」就是希伯來人耶和華信仰的開端。因為Yhw在象形文字結構上非常像希伯來人對上帝名字的拼寫Y HWH。[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