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為什麼會出現外戚干政這種現象?
查看全部 19 個回答
回答1
2023/12/02

ADVERTISEMENT

謝邀!

外戚干政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叫歷朝歷代的皇帝頭疼不以的一個問題。外戚都是皇后、皇帝妃嬪的娘家,或者太后的母家;這些人雖然與皇室子弟并不是同一個姓,但也確確實實的是皇帝的親戚,是皇室的人。他們位高權重,往往喜歡擁立年紀尚小的孩子當上皇帝,而后真正的大權則由這些外戚掌握。外戚干涉政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而在漢朝時期尤為激烈。從漢初,呂家開始便層出不窮。然而這歷朝歷代,最為成功的外戚干政,變要當屬武家,武曌了。從入宮選秀開始,武曌一步步的走向了皇后之位,然后是太后,最后成為了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官方承認,并且擁有實權的女帝。雖然最后武曌被逼退位,而武家也下場凄慘。

ADVERTISEMENT

  可武家算是歷史上極為成功的一次外戚干政的例子了,他們不但成功的干預了唐朝的整治,甚至取而代之的使武曌成為了皇帝;把李家的天下變為了武家的天下。除了唐朝的武家,還有為我們所熟知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在清朝時后宮便不得干政,然而仍舊有許多妃嬪干涉政務,慈禧便是其中最為出名的一位。慈禧的權利欲望極為強盛,從同治年間,慈禧便開始垂簾聽政;清朝的大權,全部都落在了慈禧的手上。皇權在古代那是一個極大的誘惑,而外戚;雖然是外,可也占了個戚字,自然不會對權利無動于衷。所以歷朝歷代,雖然每個皇帝都對這種事頭疼無比,甚至到後來還出現了后宮不得干政的規定也還是屢禁不止。

ADVERTISEMENT

  什麼是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指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的統治君主的母族、妻族通過和統治者的親密關系,利用為母為妻的身份干預朝政,提拔娘家親戚,把持朝政的現象,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實例,特別發生于皇帝幼下或者無能的情況下。外戚干政是古代封建社會統治階層權力擴散的一種普遍現象,在東南亞特別是中國、日本、朝鮮等國家,非常普遍,這是由于這些地區的社會習性影響的,因為在亞洲國家,父母和子女的親密關系即使到了成年也一樣很親密,子女對父母的依賴要比西方國家親密,這也是外戚干政產生的根本背景,中國自古以來就以重孝尊老為傳統美德,做為封建統治者更應該做好榜樣,因此,即使生在帝王之家,也必須要有這種美德。

ADVERTISEMENT

  外戚干政產生的另一個必備條件就是,統治君主年幼或者無能,導致大權旁落,這在中國西漢、東漢特別明顯,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外戚干政主要就發生在漢朝,西漢自漢武帝以后,外戚干政成為了漢朝的特色,一直流傳到東漢末年,外戚干政能持續這麼長時間,也與西漢、東漢君主多以幼小年紀被立有關,因為年紀幼小,就有母親、祖母攝政、外戚干政的機會,而且外戚干政多是皇帝的母家親戚,相比妻族干政,在古代還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外戚干政,容易發生朝代更迭的危險,后世的統治者大多意識到了外戚干政的危害,盡管有所措施壓制,但是如果出現特定的局面,比如像漢代那樣的還是很容易發生外戚干政的。

外戚干政,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階層,皇權被君主的母族或妻族掌握,而處于權力架空的現象,外戚干政在亞洲古代封建制君主國家很常見,中國、日本、朝鮮等國家都有這種現象。

外戚干政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從史書中的記載 ,西漢初年有呂后亂政,但是比起東漢的漢和帝時期,還是不算完全的外戚干政,一是外戚勢力范圍沒有擴散到全朝政,二是外戚干政的人員也不盡是呂氏娘家人。但到了東漢漢和帝時期,外戚干政形成風氣,和帝即位時年幼,竇太后臨朝聽政,開始提拔竇家人,她的兄長竇憲位列大將軍,威震朝廷。從此東漢自和帝始,至桓帝終,開啟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外戚干政時期,期間還摻雜,宦官和外戚奪權的波折,在桓帝時期,外戚干政算是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鼎盛時期,桓帝的妻兄梁冀,外戚干政20多年,把持朝中一眾大小事宜,朝廷任命都要一一聽從他的安排,皇權完全被架空,當然,物極必反,因為太過專權,而被桓帝趁機殺掉,外戚干政從此開始衰落。

  外戚干政在此后的唐朝,明朝,清朝都有短暫的上演,但是比起東漢時期,都不成氣候,這與后世君主提高了外戚干政的危害意識,而加以防范有關,通過選擇低于五品官員的女兒為妃子,或者公主不嫁權勢貴族等措施來杜絕外戚干政的機會。這在此后的朝代中都有印證,外戚干政的危害其在太大,放任不作為的話,就有可能遭遇王莽篡漢的結局,這應該是任何一個朝代君主都不愿意發生的事情。外戚干政,在中國歷史出現過很多次,尤其以漢朝最為嚴重,前后持續有一百多年,還出現了王莽篡漢的改朝換代。外戚干政的危害在漢朝已經演示了,也讓后世君主有意避免漢朝外戚干政的覆轍,通過采取不與權勢貴族結親的措施,來防止外戚干政。

  漢朝為什麼會出現外戚干政?這與漢朝君主的客觀處境有關,外加情勢推動,漢朝劉氏一脈出現了相繼外戚干政的局面。

在漢武帝時期,東方朔向漢武帝陳述了外戚干政的危害,英明的漢武帝此后在立太子劉弗陵的同時,就把太子的生母給殺了,為防止外戚干政做了榜樣,但是,后世的劉氏子孫并沒有加以警覺,這是主觀因素,客觀因素是東漢自漢和帝開始,此后的君主都是年幼即位,都不滿8歲,這個年紀是不可能主政的,于是就由母親或者祖母輔政,外戚干政睡在漢和帝開始越演起烈。

  從漢和帝時期,竇太后主政,再到鄧太后主政,再到梁太后主政,東漢的外戚干政一直持續到漢桓帝,漢桓帝的妻兄梁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皇帝都成了擺設,這也極大的引起了桓帝的不滿,在逮住機會后,漢桓帝謀同宦官,殺掉了梁冀,自此,外戚干政開始衰落,后世也再沒有出現漢朝那樣嚴重的外戚干政現象。這都是因為漢朝外戚干政實在是太過危險,讓后世君主都提高了防范意識,畢竟誰都不想讓自己一手打下了的江山,落入外姓人手中。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2/02
在理解漢代外戚政治時,我們需要記住兩條基本原則:一、漢家與外戚共治天下;二、一朝天子一朝外戚。第一條原則意味著,在漢代,外戚輔政有著天然的正當性,「外戚干政」本身就是漢家制度的一部分,這也是漢代與后世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2/02
因為按照西漢禮法制度,外戚才是「宗室」,而劉姓諸侯王雖然和皇帝血脈相同,但是劉氏諸侯王才是「外人」。西漢雖然實際上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但是在制度上它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國家,很類似德意志第二帝國。西漢皇帝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2/02
因為漢朝有一個最根本的矛盾:天子與皇帝的矛盾。漢朝是「中國」系統的第一次改進。始皇滅六國以后在李斯等人的建議下決定廢封建而立郡縣。這就出現一個巨大的問題:誰來替天子管理天下?周朝行宗法制,周朝的人根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2/02
外戚本就是老劉家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從高皇帝開始,呂家給老劉家賣命少了?高皇帝在芒碭山落草的時候,誰在他家里照顧劉太公?他起事以后,呂家不也把腦袋綁褲腰帶上跟著他干,呂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2/02
因為缺乏合適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直至隋唐才開創,在科舉制之前,國家缺乏合適的人才選拔機制,皇帝眼光局限在身邊的人,因此外戚受到重用。其實本質上而言,就是人的親疏遠近關系影響了決策。如果沒有合適的機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2/02
確實如前面所說是皇帝年幼,太后掌權必須依賴娘家人。但最本質的原因就是君主專制的加強,使得皇權無法發揮作用時,沒有其它勢力能制衡這股外來的勢力,這就類似于晚明時的內閣首輔獨大一樣,就是因為皇權高度集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2/02
兩漢時期雖然沿用了秦開創的中央集權,但世家大族的影響力依然巨大。由于世家大族同時掌握了知識的傳承,使得人才的選拔基本限制在了這個范圍。所以朝廷大量的官職就集中在了這一階層,形成了巨大的足以和皇權對抗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2/02
主要是因為缺少合適的人才選拔制度。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到來,很多事情的拍板都集中到了皇帝這邊。但是這個拍板權只是集中到皇帝這邊,信息獲知權卻被文官把控,地方上的重大事情先集中到中央,然后再由中央的丞相等大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2/02
本題自應以 @何楚之 為正論,然猶有可補充之處。漢宣帝曾有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亂我家者,太子也!西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2/02
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繼承權是以嫡長子繼承為基本原則(并非不可打破,但一般如此)。一個人為什麼能繼承皇位,一般人的答案肯定是:因為他的爹是皇帝。這是因為一般人的爹不是皇帝。但在皇子之間,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2/02
妻族掌握部分政治權利乃至成為政治體系當中的一部分幾乎是必然的情況。先秦三朝,夏不詳,但是如果把啟的出生神話映射到歷史上其實就是妻族對繼承人的掌握。商的婦好就不提了。周的東西兩姜。春秋的秦晉之好。戰國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2/02
外戚的好處是既能制衡文官,又不怕他跟宗室那樣鳩占鵲巢。同姓宗室雖然繼承權靠后,但他們畢竟還是有繼承權的,只要勢力夠大,他們取代皇帝的阻力就比外姓人小得多。而外戚終究是外姓人,再怎麼專權跋扈也很難真的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2/02
東漢最跋扈的外戚梁冀要出場了,有多囂張呢?舉一例梁冀生性喜好飲酒,縱情作樂,為所欲為。其父梁商所親信的門客、洛陽縣令呂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2/02
一開始是跟功臣共治天下。結果功臣殺起來皇室有點不手軟。那怎麼辦,皇帝家里就那麼點人。讓老婆娘家人出來干點啥唄,反正總比沒有血緣關系的人靠譜。老婆的勢力太大了怎麼辦,等太子繼位了太子的外戚們替換這一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2/02
第一,君權和相權的矛盾,從戰國時期起,中央集權開始形成。因為政事繁多,國君一人難以應付,就出現了以丞相為首的朝官集團。為適應這種政治體制變化的需要,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已普遍設立相職,建立起各自的丞相制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2/02
首先,外戚干政這個現象從古至今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兩漢比較顯著罷了在沒有科舉制的情況下,官員選拔是很容易被士族把控的,導致官員最后服務的對象不只有皇帝,還有士族領袖。這個對皇帝來說是很恐怖的。所以宦官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2/02
因為中央跟地方的政治力量的平衡被打破了,并且地方力量占了上風。昭宣之后,由于疏于管理導致豪強漸漸的又起來了。而豪強漸漸做大直接導致了西漢王朝的覆滅。劉秀重建漢朝靠的就是地方豪強們的幫助與支持。有了付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2/02
外戚干政一部分是出于皇帝的意愿,還有一部分皇帝無法左右,譬如漢武帝前期就是后者,漢武帝后期就是前者,前期竇太后、王太后干政,當然主要是竇太后,不過竇太后不依靠外戚,後來衛子夫、李夫人的親戚干政,主要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