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對感情也沒有想象中負責,就說倫敦初遇便徹夜長談,隨后更沒有明確拒絕徐志摩的追求,長期私會,導致徐一再沉淪。最后不用說,拋下徐獨自回國,最后一番利弊權衡,選擇了身世更好的梁思誠。事情若就此打住也無可厚非,畢竟彼時林年紀也就18歲,當代來看也就剛剛成年,心性不成熟也可以原諒。但婚后一系列操作真正讓人大跌眼鏡,先是在美留學期間主動跟包括徐志摩在內的五個男士發電報,電報中說生活無聊,期盼來信交流感情,若不是發報員說漏嘴,可能所有人都以為自己收到的是獨一份信,可見其本性。回國后明知金岳霖對其有意,仍毫不避嫌的享受后者對其長期照顧,享齊人之福。徐志摩離世后更是大張旗鼓表現自己的深情,營造自己深情人設,反正對于一個離去之人不可能影響現在生活。
若徐志摩活著,林是丁點也不會表現的,徐志摩說到底就是徹徹底底的備胎。最可怕的是,林后面說徐志摩愛的不是她,只是構想出來的虛幻的人,連徐對她的愛也一并否認掉。也許對林來說,徐志摩和金岳霖等人的存在,更多的是對其自我價值的認可,畢竟誰不想被幾個當世才子魂牽夢繞呢?所以林對他人情感控制可以說是爐火純青,收放自如。
但徐志摩恰是因為林徽因打開了其詩性,才有那麼多的流傳于世的詩歌,所以兩人也算是相互成就,各有所得。
既然要討論林的選擇,那主體就應該分析林,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答案揪著徐志摩不放。綜合來看,林徽因選擇梁思誠確實是最優解,因為只有梁思誠能接受她同時跟那麼多人曖昧且梁思誠家世也無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