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命題有失偏頗,任何關口都是可以繞過去的,只不過看付出的代價與收獲對不對等罷了。
雄關漫道真如鐵,所謂關口,其實大多就是在交通要道上修建的關卡,很多都是利用地理優勢,占據有利地形而修建的,而古代的關卡基本上分為三類。
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劍門關,就是這一類關卡。三國時期魏國攻滅蜀國之戰時,其實蜀國的實力已經遠遠弱于魏國。魏國大將鐘會與蜀將姜維率領各自的主力在劍門關對峙,這劍門關可的確是一個難啃的骨頭,魏軍久攻不下,而后魏將鄧艾率領兩千兵馬沿著一條荊棘叢生的小道,走過大片荒無人煙的地區,突襲蜀國的江油關,成功占領蜀國腹地涪縣(現如今的綿陽),然后劍門關防線這才被破,隨后蜀國亡滅亡。
從這件事不難看出,這就是典型的一個繞關口直奔敵人大后方的一個經典戰例。想想看,茫茫大山里,沒有任何后勤補給,但這支奇兵仍舊克服重重險阻,成功并且出色的完成了這一次任務。
當然,這功勞也少不了在正前方吸引火力的鐘會了。雖說後來鄧艾被鐘會所陷害但并不影響這場戰爭的走向。
除此之外,北宋伐后蜀時,同樣被攔在了劍門關,可這后蜀沒有吸取歷史教訓,北宋軍隊由一個降兵告知旁邊有一條小道,可以直接繞道劍門關,然后的結果也不言而喻了,在北宋軍隊的兩面夾擊、雙線作戰的情況下,后蜀很快就滅亡了。
可見,繞道關卡也不是不可能,只不過得先熟悉地形地貌才行。
很好理解,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水路關卡就是在江河湖海附近建立的關卡。
潼關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地帶,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
當初金國遷都開封后,就在潼關駐守重兵。想借此來抵御蒙古大軍,初時也的確起到了效果,可是蒙古人看到潼關久攻不克,為了一舉滅掉金國,就兵分三路,一路主力部隊繞過潼關,正面強攻黃河防線;一路借道南宋的漢中地區,迂回到了金都開封的大后方;另外一路自河北進攻濟南,在側翼進行牽制。
如此大的魄力與格局,金國怎能不滅亡?
顧名思義,平原關卡就是設立在平原上的關卡。這類關卡基本上都會在平原的交通要道上建立。 這類關卡按理說是最不好守的,因為它最容易被繞。
但是只要將領不犯錯誤,其實是很好防守的,因為在平原地帶作戰不僅有大規模的運輸物資,還有騎兵沖鋒作戰。
如果繞道的話,不僅會耗費大量時間,而且這對戰馬也是一種折磨,馬的腿部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結實,其實是很脆弱的,道路不平的話,很快就會把馬腿跑折,這對于作戰來說又是一個不可容忍的事情。
那些運輸部隊以及作戰部隊基本上都不會繞關,那些關卡大體上都坐落于大路與官路上。
所以,其實所有的關卡都是可以繞過的。只不過是看繞過關卡的代價高低與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