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解放戰爭中的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攻打錦州為例,來說明一下錦州作為軍事上的必經之地,為什麼不能繞過,為什麼必須要打下來的原因。
但在舉錦州的例子之前,我們先要明白一個問題,「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和必經之路有什麼重要特征,導致了軍事作戰必須占領,而不是繞過去?」
1、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必經之路的特征
放眼中國軍事歷史,有很多軍事上的必經之地或者說叫必經之路,比如扼守關中平原的四關:西邊的大散關,南邊的武關,東邊的函谷關(東漢后為潼關),北邊的蕭關。
這四大關是重要關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連通著中原,關中,西域這三大區域。如果能同時占領,則可以將中原、關中平原、西域三點連成一線;如果被敵方占領,那這三個區域就被分割成三塊。
以突破函谷關(潼關)為例,則可以向東到達中原大地;以突破大散關為例,則可以向西挺進西域;同時守住這四大關口則可以守住關中平原的千里沃野。
這些關口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皆處在群山之間的峽谷中,背靠是大山,關前常有河流。正是這種特有的地形構造,守方可以以逸待勞地阻擋途經此地的敵方軍隊,成為嚴防死守的重要軍事戰略要塞。
而這四關的形成過程,當然是必須追溯到抵制構造形成時期,但最重要的還是歷史進程中,各朝代對于這些關隘的修繕、維護,以及圍繞此關隘所建立的物資、交通、制造、倉儲、供應保障等系統。
比如一個軍事必經之地的形成,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還會以該地為中心,修建途經此地的公路運輸系統,會在此地建設供應駐扎軍隊吃喝拉撒的供應鏈系統,會在此地建設儲備糧草的倉儲系統,會在此地建設兵器的制造系統等等。
這幾大系統,才是此關隘被看中最重要的原因。
2、為什麼不能繞過這些軍事必經之地/必經之路?
這是一個很想當然的問題,完全是站在當代人的角度去看古代的軍事戰爭問題。那麼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沒法繞過這些軍事必經之地。
古代攻城拔地的軍事行動,往往會經過少則2-3月,多則6個月以上的戰略戰術謀劃工作,這其中包含了戰略目標、總出征人數、各兵種人數及戰術配合、行軍路線、糧草輜重、后勤保障等等。
這些工作都會在部隊開拔之前寫進軍事部署中,到每個階段按部就班的執行。
單就行軍路線來看,攻擊一方一定是選擇了最優的進軍路線,這其中就包括行軍途中某些必須要攻克的軍事必經之地。
一旦攻克這些軍事必經之地,不僅可以在戰略上占得先機,為下一個階段進軍計劃奠定基礎,同時還可以利用圍繞該地所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成熟的系統,加快行軍計劃和進程。
與此同時,古代的軍事行動,往往并不是單線出擊,而是幾路兵馬同時進軍,總戰略部會約定一個共同的期限,命令幾路兵馬限期在某地會合,進而形成合力繼續下一個階段的軍事行動。
所以,一支部隊的行軍路線中,即使會有軍事戰略上的必經之地,也會厲兵秣馬地攻克下來,以便能夠按照既定戰略部署到達指定會合地點,同時確保自己這一路的后勤補給不會受到干擾。
那麼反過來,一旦選擇繞過這些軍事必經之地,勢必會帶來如下的后果:
第一,繞道必然影響行軍時間,最終影響到達集合點時間。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如果繞道可能是半個月,甚至個把月以上的行軍延遲時間;
第二,繞道必然增加糧草等物資的支出,同時延長糧草供應的周期,讓整支部隊面臨物資供應短缺的危險,進而影響軍心;
第三,繞道一定會影響其他幾支部隊的戰略協同性,影響下一個階段的戰略推進計劃,進而整個戰局的走向。
這也就是一般情況下,軍事戰略推進過程中遇到必經之地時,即便是地形地勢易守難攻的戰略要沖,也會留下充足的時間,盡力攻克下來,而不是繞道更遠的地方去。
3、舉例說明:為什麼解放戰爭中必須攻下錦州,而不是繞過錦州?
在遼沈戰役發動之前,國民黨軍隊已經被東北解放軍分割包圍,僅僅占據著沈陽、長春、錦州、四平等幾個重要的城市,做困獸狀。東北的其他城市和廣大農村,已經率先解放。
而蔣介石也有意組織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與解放軍展開決戰,那麼決戰的關口就顯得比較重要了。到底是沈陽、長春、錦州幾個地方同時展開,還是重點圍攻「圍點打援」?中央和東野主帥在「攻錦」還是「攻長」的戰略上產生了分歧。
這里就需要好好地說一說「錦州」這個東北的門戶了。
錦州的西南面是進入華北地區的山脈,錦州的東北方向是開闊的東北平原,所以錦州是連接東北和華北的重要樞紐。國民黨軍占著,東北就可以和華北連通;解放軍占著,就可以切斷東北和華北的聯系,錦州可謂是誰占誰得利,其軍事戰略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打錦州就會加速東北戰局的變化。
因為打錦州之前,東北戰場幾乎是僵局,國民黨軍守著重點城市不出來,東北解放軍打不進去。以長春的國民黨守軍為例,鄭洞國命令部隊,無論解放軍再怎麼攻城,就是不出來正面對抗。
林帥也沒辦法了,不打錦州,東北問題解決能拖到1949年去。打錦州是上去就掐脖子的打架方法,國民黨軍被掐脖子,解放軍也是破釜沉舟,對國共雙方都是這樣。
西柏坡認為:先打錦州,封閉國民黨部隊逃出關外的道路,「關門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帥則認為,部隊南下攻打錦州是有困難的,應該先打長春,但是在其試著攻長春后就知道攻打長春也比較困難,于是同意先打錦州。
所以,解放軍從這個角度來看,錦州是必須打的,也是必須打下來的,根本不存在繞過去的可能性。因為一旦繞過去,就可能使我東北解放軍成為孤軍,國民黨軍隊可以暢通無阻源源不斷的,從華北平原把軍隊抽調入關,使我東北解放軍陷入被動,東北戰局出現變數。
而一旦錦州被解放軍攻破后,國民黨軍隊就被封閉在東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陸上無法逃脫,海上孤立無門,被我東北解放軍圍困在東北的各大城市中,分而殲滅,這會大大加速東北全境解放的進程。
東野嚴格執行了西柏坡「攻錦」的計劃后,果不其然只用了不到2個月,就結束了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
我想,通過「攻打錦州」這樣一個軍事必經之地,而不是繞過去,就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