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大軍壓境時,長達幾百里的防線總要去攻打某些關隘,不能夠繞過關隘直接進來嗎?
查看全部 45 個回答
回答1
2023/12/02

ADVERTISEMENT

很簡單,想繞開關隘就得耗費大量糧草,這可是要命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這句話很好的闡述了在戰爭中,糧草保障十分重要。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爆發,趙軍40萬人因為糧草不濟而選擇突圍,最終慘敗。秦朝末年,項羽派兵斷了秦軍糧道,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三國時期,官渡之戰,曹操火燒袁紹軍糧,袁紹大敗,曹操從此稱霸北方……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孫子兵法》也曾說:

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可見,打仗是一件十分耗費錢糧的事情,因此,出現了「

打仗就是打后勤」的說法。

一、以糧為先:糧食對戰爭雙方重要性

ADVERTISEMENT

在中國古代,冷兵器為主的戰場,糧食是軍隊后勤保障的關鍵。「糧食」在這里有兩層意思,第一是狹義的糧食,指士兵們日常食用的食物。第二是廣義的糧食,不僅包括士兵所能果腹的所有東西,還包括戰馬所使用的草料。

關于糧食對戰爭的重要性,在中國古代誕生許多至理名言,如《兵法百言?法部?糧》說道:

食者,民之天,兵之命。

南宋著名的詩人辛棄疾曾在《稼軒集鈔存》中提出,

用兵制勝,以糧為先。

為何糧食在戰爭中如此重要呢?實際上,總結下來,有四點原因:

1、人是鐵飯是鋼,只有糧食才能夠維持戰士們的生命。

2、戰士們只有吃得飽,才能發揮出氣力,維持戰斗力。若都餓得手無縛雞之力,則戰必敗 。

3、充足的糧食,對于一支軍隊來說,能夠提升士氣、讓士兵沒有后顧之憂。

ADVERTISEMENT

4、充足的糧食,能夠讓戰略部署更加從容,可速戰、也可緩戰、可正面迎敵,也可以圍攻讓對方消耗。(下圖為古代軍中的鐎斗,可以用來分發糧食,也可以用來煮飯)

司馬遷在《史記·張儀傳》中說:

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

ADVERTISEMENT

意思是,如果你的糧食不夠多,你不要和對方打持久戰。正是因為糧食對戰爭非常重要,因此糧食的后勤保障,就更加讓戰爭雙方重視。若是前方打仗,因為糧食沒有運到,數十萬將士嗷嗷待哺,那這仗沒法打。不僅是在進攻時,在防守時也同樣需要大量的糧食。《管子》曰: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意思是,城池的守衛,雖然在于兵,但歸根結底,還是在于糧食。在東漢末年,曹操對軍糧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理解,不僅在官渡之戰中火燒袁紹的糧庫,還采用謀士棗祗和韓浩的建議,讓流民和士兵參與屯田,以至于曹操的軍糧充足,為曹操掃平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糧為先」是中國古代軍隊后勤保障體系的最大特點,這條鐵律至今不變。

二、師行糧從:糧食儲備的必要性

糧食固然重要,但在戰場上,若國庫本身就無糧食,豈不悲哀?所以,接下來要說道的是糧食的儲備。

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就有了軍糧的儲備制度。國家要想備戰,必須要做好軍糧的儲備,若國庫空虛,不管是主動的戰爭還是被動的戰爭,都沒有底氣打贏。《管子》云:

有積蓄則久而不匱。

因為,糧食不是及時產物,它需要通過耕種、成長、收獲、征收和加工,這個周期少則半年,多則更長。民以食為天,再加上勞動人民自己還要留部分糧食果腹,若遇上災荒年月,不一定能夠承擔上繳的稅賦,因此,適當的軍糧儲備,才能保證戰爭中有充足的糧食。

為了做好糧食的積蓄,古代采用兩個途徑:

第一,「積委」制度。

從周朝開始,歷代王朝就建立了「積委」制度,《周禮》記載:

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 ;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

也就是說,沿途的這些「委積」機構,平時積蓄糧食,若遇到戰事,都作為戰時的儲備糧。

第二,個人儲備。

也就是說,為了防止糧草不濟的情況,士兵的身上也要帶糧食,因此有「

人持干糧三斗,可用數旬

」的說法。

但是,戰場上也有極端的情況,如果真遇到前方鏖戰,后方糧草運送不來的情況,也有「食一切可食之物」的,包括各種野菜果子,甚至宰殺戰馬為食的。

在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徐壽輝、張士誠、方國珍等爭奪地盤,朱元璋的謀士朱升給朱元璋提出九字方針: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

一方面讓朱元璋「緩稱王」,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另一方面提醒朱元璋「廣積糧」,為此后統一天下做準備。正是朱升的這九字方針,奠定了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基礎。

三、師行糧從:糧食的運輸的關鍵性

有了糧食儲備,若糧食運送不到前線,一切都是徒勞的。在戰場上,糧食的運輸至關重要,有「師行糧從」的說法,軍隊走到哪里,糧食就要送到哪里。因此,軍隊除了前方有戰士在拼命,還要在后方設置運糧官和運糧渠道,保證糧草的補給。

古代沒有機械,運輸全靠人力和畜力,再加上道路條件惡劣,長途的運輸十分艱巨,若再遇到惡劣的天氣等,前線將士們恐怕難以為繼。

因此,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中,對運輸保證極其重視。《孫子兵法》云:

國之貧于師者 :遠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南宋末年,蒙古人圍困襄陽,襄陽城內本來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可是因為蒙古人圍困日久,無法堅持,城外的軍民趁著漢水上漲的機會,將糧食送到城內,解決了城內的軍士們的饑荒。可見,糧食運輸的關鍵性。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古代的糧草運輸,有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那就是運糧者在路上本身是要消耗糧食的

,畢竟,他們也要吃飯。也就是說,運糧的路途越遠,不僅在運輸時間上沒有優勢,在運輸重量上也會消耗更大。對此,在《十一家注孫子》中,曹操曾說:

六斛四斗為鐘,計千里轉運,二十鐘而致一鐘于軍中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轉輸之法,費二十石得一石。

言遠費也。

意思是說:以六斛四斗為一個單位,若需要將糧食送到1000里的距離,每送20個單位,就要消耗1個單位。也就是說,每1000里要消耗掉5%的糧食。這還是在順利的情況下,若遇到天氣、道路等原因,損耗更大。《三略》中就曾說道,運糧其實就是在減少百姓的口糧,很多時候,若戰爭和運輸消耗的糧食過大,民眾饑餓,就會造反。

可以說,中國古代的軍隊糧草運輸是十分困難的,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古代發明了戍邊的士兵屯田等制度,以減輕糧食運送的壓力。但在荒漠作戰等特殊地理環境下,糧食運輸還是要提前解決,才能保證己方的勝利。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五次出兵漠北,都能乘勝而還,就是因為明朝在糧食運輸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軍事中的糧食運輸,也在在發展,例如到了明清后期,朝廷積極發展漕運,漕運的發展讓糧草運輸的速度和數量大大增加。

四、斷其糧道:糧道侵襲的相互性

糧食的運輸,除了要克服人力消耗、糧食損耗、道路、天氣挑戰外,還要應對另一個風險,那就是敵軍的偷襲。古代戰爭中,有一個扼敵人咽喉的戰術,叫「斷其糧道」,因為一旦敵方失去了糧食的持續供應,軍心將會大亂。

但「兵者,詭道也」,你能斷敵軍糧道,敵軍也能斷我們的糧道,所以說,糧道的保護,是軍事上的必修課。

《草廬經略》曾指出:

夫糧餉之道,系吾軍咽喉,存亡通塞,成敗攸關。長慮卻顧,豈容怠緩!

?可見糧道之關鍵,特別是大軍侵入敵人境內的時候,因為糧道要伸到敵境之中,被襲擊的可能性就很大。

所以,古人在運糧時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來避免糧道被斷。第一,派重兵保護,這個是常用之法。強大的軍力可以抵抗敵方的襲擊,但對己方來說,也是沉重的負擔。

第二,派大量的軍探,在運糧途中,派出大量的軍探,將周圍的地形、敵人的情況全部摸清楚,以避免被襲擊。這種方法,雖然負擔較輕,但古代沒有高科技偵查設備輔佐,軍探的偵查難免有錯漏,有時候反被對方利用,造成損失。

第三,使用掉包計等方式,但這也不是常法。還有一種,如《孫子兵法》所言,干脆不帶糧食,靠奪取對方的糧食來生存。如漢武帝時期的名將霍去病,就采取這種方式來突襲匈奴,但局限性較大。

整體來說,軍糧的運送之路,確實十分兇險。因此,在中國古代的兵書上,對如何「保護糧道」很少論述,卻對「斷其糧道」的論述較多。

例如,楚漢之爭時,劉邦讓蕭何鎮守關中,源源不斷地為自己輸送糧食。而派彭越斷掉項羽的糧道,將項羽逼入絕境。

參考資料: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兵法百言》

《史記》

《周禮》

《管子》

《十一家注孫子》

《三略》

《漢書》

《草廬經略》

《稼軒集鈔存》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2/02
我以前讀歷史的時候也曾困惑,為什麼有些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什麼有些關隘就是繞不過去。後來配合地形圖看,有些東西就一目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2/02
戰爭地形也是一門很重要的軍事學科。古代將軍家學中,對于地圖地形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個也就有所謂的必經之路概念。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2/02
完全可以,但用處不大。在想軍隊可不可以繞過關隘之前,先想一下,軍隊作戰與普通人出門有什麼不同呢?普通人出門,跟別人約定好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2/02
關隘就是物流節點。大英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皇家海軍守著好望角,蘇伊士,馬六甲……就能控制全球海洋。按道理,海洋那麼大,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2/02
有沒有一種可能,打的不是關隘,而是打通糧道?數萬人大軍,一天人吃馬喂的,開銷極大,你軍隊繞過隘口,你運糧隊怎麼繞?有水運還好一些,運糧隊牛馬驢車運糧10石糧來回路上自己最少吃3石,但牲畜車必須走官道驛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2/02
你開長途為什麼總要去給收費站交錢?不能繞開直奔目的地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2/02
因為打仗的邏輯,本質上和玩《王者榮耀》沒有區別。所謂的關隘,本質上就是塔樓。而攻打關隘,本質上就是推塔。推塔的目的是什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2/02
這是日常看到的地圖:再看看這個:圖有點小看不了太仔細,記得谷歌地球剛出來那會扒著找美國的軍事基地看。由眾多山川河流造就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2/02
中國古時候的關隘可不是「馬奇諾防線「,可以隨便繞過去的。非要繞,就看能否承受代價了!近代繞路案例1:.......中國遠征軍后路被日軍截斷,由于日軍已經占領了回國的路線,中國的最高指揮官杜聿明決定執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2/02
關隘的最大作用是保障后勤例如山西省的雁門關控制了大同盆地到忻州盆地的道路,實際道路如圖所示這樣的道路可以通行馬車、馱馬,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2/02
少部分奇襲的部隊可以,大批的輜重和部隊不可能,坐騎和畜力不可能。關隘的作用不是鎖死路線,而是不拔掉就成為退路上的一個阻礙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2/02
劉邦和和夏侯嬰去河北,隨便找個船找個渡口就過黃河了。但是灌嬰領幾千郎中騎兵過黃河就得走修武南的渡口,南下到河南從燕縣到魯縣打個對穿后,奪取白馬津渡口后。劉賈和盧綰率領的20000步兵,幾百騎兵才能走白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2/02
關隘所在地往往是只有這一條路,你想通過就必須打下來,繞過去的話代價太大了。以襄陽為例,襄陽的西邊是秦嶺,東邊是淮河,中間只有襄陽能通過。北方勢力一般水軍都不太行,向南征戰時南方勢力正好可以利用淮河流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2/02
因為打仗不是玩電腦游戲,用鼠標點點就可以,而是真人之間的廝殺。繞過關隘,理論上是可以,但要考慮到以下幾點問題:1、沒有關隘的地方都是山,一個人可以爬山,十萬人如何爬山,陡峭的山壁怎麼過?騎兵的馬怎麼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2/02
這種情況,我們只從文字上什麼都看不到。必須要切實的去旅游,去看看那些天下雄關為何不能繞過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2/02
假如這邊地形可以繞路,比如是個大平原那我為啥要修出一個關隘?我腦子有病嗎?答案就是沒法繞路,其他地方地形不允許。除非你在山地,森林,濕地里硬生生的開路幾百公里…感覺更蠢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2/02
不是因為非要死磕關隘而是關隘本身就選在最優行軍路線的關鍵點上你不走關隘 后勤給養時無法保證的而且戰時關隘囤有重軍 不消滅的話會隨時在你的大軍身后造成威脅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2/02
繞了啊,要不然明英宗是怎麼在長城內的土木堡給蒙古人俘虜了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2/02
你是指怎麼繞?從山海關跑個幾百上千公里,然后從居庸關或者嘉峪關進來?那當然是可以,只不過得先明確其他關口要比山海關好打才行。古代的重要路口都有關隘阻攔,繞多遠都會有其他路口的關隘等著你。無非就是出其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2/02
你的軍事斗爭經驗是很差啊!和咱蔣委員長有的一拼啊!咱蔣委員長比你強一些,不過他比你也強的有限,畢竟他還知道要結硬寨,打呆賬嘛!我認為看過地道戰,地雷戰,游擊戰這三部老電影的人!在軍事斗爭方面,至少是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