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旨是死,抗旨也是死,這種皇帝你能伺候得了?
這個跪在刑場等著砍頭的是時任乾隆朝江西巡撫海誠,在他上刑場前,另外一個當事人一家早就被滿門抄斬了。
乾隆讓地方官查禁書,海誠響應號召,把一部字典交給了乾隆皇帝,乾隆小題大做,將這部字典定為逆書,作者王錫侯被滿門抄斬,海誠也因為失察被判斬監侯。
這就是乾隆朝著名的「《字貫》」案,是乾隆文字獄里的典型案件。
這個案子本身是王錫侯的仇家,一個被王錫侯舉報過的流氓無賴,出獄后報復王錫侯的誣告案,本來他向縣里、府(市)里舉報都被拒絕了,縣府都是想調解,但這個無賴一路上告,告到省政府,還去當時擔任江西學政的劉墉的轎子前攔轎喊冤。
最后沒辦法了省政府和稀泥,給定的罪名是不法,就是違法書籍,罰款最多關幾年拉到,但江西巡撫海誠把這個案子當成自己查禁書的功勞轉交給乾隆了,乾隆又夸大其詞了一波,說王錫侯是大逆,該滅門的。
《字貫》就是給科舉學子預備的字典,在書的自序里,王錫侯自賣自夸說另一部字典,《康熙字典》的內容、結構都不行,都不如他的字典好,乾隆認為這是侮辱他的圣祖爺爺康熙。
其次,《字貫》還把努爾哈赤到弘歷的每位大清皇帝的名字寫在書里面,因為那時候要避諱,他講了幾種避諱的方法,比如缺一筆,改用同音字等等。
就這兩條,乾隆就給王錫侯定了個謀逆大罪。
乾隆也知道這是誣陷,是小題大做,他為啥要這麼做呢。
原來乾隆下旨查禁書,各地的地方官不當回事,幾年過去了,基本沒有啥禁書被查禁,乾隆想了個殺雞嚇猴的辦法,就是故意做一個冤案,警示那些和海誠一樣不積極查禁書的地方官。
當然最后的結果自然是百姓的人頭該砍砍,老爺的吃飯家伙該沒事沒事,乾隆最后赦免了海城的死罪。
乾隆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條文,王錫侯案根本算不上大逆,他給編一個大逆,他是爽了,可后果非常嚴重。
乾隆搞得文字獄,開了官員互相誣告的風氣,法律成了底層人民互相報復的工具,敗壞了法律的嚴肅性,官員輕易不負責任了,把嘉慶道光兩位皇帝氣的頭腦發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