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解決了糧草問題還要政府干嘛?
清末民初,因為支付在于山西銀號,運營商貿在安徽。運輸在滬津的武林漕工。
不知道誰借漕工鬧拳匪,引海外資本斗西老扣兒,又讓各地富戶支持會黨建立軍閥截了大清庫銀,整個社會崩盤了。
軍閥林立后賣國條約簽的比清朝還快。
軍隊不能干政從商是國策。就是要避免這個麻煩。并同時給予專業者培訓和優先錄取到高薪職位機會。建立一些機構保護立功軍人待遇。而不是買賣軍隊官位。
就是在軍事本身上,曹操火燒烏巢的一舉成功,也注定了你就是大權在握。把供給不算在供應鏈和物流效率上,算在一個集中的基地里還沒有足夠的保護。這樣粗糙的管理,也注定你完蛋。組織物流并攻擊別家物流相來政府的責任。比如你們可以看看蔣百里先生在輪胎問題上的研究。
當代還有更好更深入的方法。
前線戰士可以餓一頓,后續補償到位就行。軍隊得到榮譽和有待,就是因為承擔巨大危險和接受黨的領導。如果沒有科學分布和管理系統。
你糧倉燒了,士氣就崩了。袁紹三世四公抗董領袖的軍功和信用,在這種戰爭如果沒有好的管理系統,也是沒有用的。
這個系統雖然有耗費,但是不能省的。
民末軍閥林立不是轉眼被收編,一個是銀庫被搶,第二個是海外高息貸款。這些都會催生斗爭。當代不大可能,搶銀行的事已經很少了。外資也有比較負責的管理。軍隊也大多數跟政府一條心。但一個系統要強健還是需要不斷捶打鍛煉。抽象上類似的問題是需要不斷補齊的。因此需要第三方審計,需要紀委,不要把這個當作斗爭,應該視作一種共建。
同時,百玩漕工,不管南北,都是從軍戶轉移過來的。
戰爭的時候以少勝多的奇跡,很多是他們的幫助和犧牲。他們的功夫直接可以尋找到宋明的武庫,歷史能追索倒秦漢的歷史。無非是從一個職能系統,走向另一個。其中一點是功勞,也就是信用,第二個不管哪個系統掌權都要合規。不能直接買,特殊的渠道要有黨的監督和比例控制。
這樣可以在整體上接受專業分化和更專業的領導。如何一個系統紀律都是合適于工作的。
所以內行指揮還是外行,分配上給與照顧。歷來都是這麼一個轉換過程。無非以前無依無靠要尋冒險家的機會辦事。現在不用偷搶罷了。一代結束還有下一代。
這也有利于整個體系的專業化和戰斗力的提高。戰斗力提高不是為了打架,而是為了不被人打。因此分工和更合理的戰略部署可以解決發展中遇到這個疑惑。
不是用軍隊打商人,或者拿商人詐騙軍人。這都是不行的。今天糧食不是一個最主要的問題,不被人卡脖子就可以了,軍隊自己弄一點沒事。最重要還是設備材料的供應線,因為當代戰爭的能力主要還是在裝備了。
軍隊在商業是比較容易上當的,但正義的軍隊歷來都有黨的幫助。這是一個很好的共生關系。只要不放棄這個關系,就不會受到巨大的損失。
除了適合當代生產力的最優運輸網絡,比如漕運押鏢。還有一種方法也可以積累糧食。這就和宗教犧牲有關了。具體不方便多講。免得封建迷信亂搞。
當代是不需要了。需要的初代領導早就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