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用兵總會有糧草不足的問題?
查看全部 47 個回答
回答1
2023/12/19

ADVERTISEMENT

士兵解決了糧草問題還要政府干嘛?

清末民初,因為支付在于山西銀號,運營商貿在安徽。運輸在滬津的武林漕工。

不知道誰借漕工鬧拳匪,引海外資本斗西老扣兒,又讓各地富戶支持會黨建立軍閥截了大清庫銀,整個社會崩盤了。

軍閥林立后賣國條約簽的比清朝還快。

軍隊不能干政從商是國策。就是要避免這個麻煩。并同時給予專業者培訓和優先錄取到高薪職位機會。建立一些機構保護立功軍人待遇。而不是買賣軍隊官位。

就是在軍事本身上,曹操火燒烏巢的一舉成功,也注定了你就是大權在握。把供給不算在供應鏈和物流效率上,算在一個集中的基地里還沒有足夠的保護。這樣粗糙的管理,也注定你完蛋。組織物流并攻擊別家物流相來政府的責任。比如你們可以看看蔣百里先生在輪胎問題上的研究。

ADVERTISEMENT

當代還有更好更深入的方法。

前線戰士可以餓一頓,后續補償到位就行。軍隊得到榮譽和有待,就是因為承擔巨大危險和接受黨的領導。如果沒有科學分布和管理系統。

你糧倉燒了,士氣就崩了。袁紹三世四公抗董領袖的軍功和信用,在這種戰爭如果沒有好的管理系統,也是沒有用的。

這個系統雖然有耗費,但是不能省的。

民末軍閥林立不是轉眼被收編,一個是銀庫被搶,第二個是海外高息貸款。這些都會催生斗爭。當代不大可能,搶銀行的事已經很少了。外資也有比較負責的管理。軍隊也大多數跟政府一條心。但一個系統要強健還是需要不斷捶打鍛煉。抽象上類似的問題是需要不斷補齊的。因此需要第三方審計,需要紀委,不要把這個當作斗爭,應該視作一種共建。

同時,百玩漕工,不管南北,都是從軍戶轉移過來的。

ADVERTISEMENT

戰爭的時候以少勝多的奇跡,很多是他們的幫助和犧牲。他們的功夫直接可以尋找到宋明的武庫,歷史能追索倒秦漢的歷史。無非是從一個職能系統,走向另一個。其中一點是功勞,也就是信用,第二個不管哪個系統掌權都要合規。不能直接買,特殊的渠道要有黨的監督和比例控制。

這樣可以在整體上接受專業分化和更專業的領導。如何一個系統紀律都是合適于工作的。

所以內行指揮還是外行,分配上給與照顧。歷來都是這麼一個轉換過程。無非以前無依無靠要尋冒險家的機會辦事。現在不用偷搶罷了。一代結束還有下一代。

這也有利于整個體系的專業化和戰斗力的提高。戰斗力提高不是為了打架,而是為了不被人打。因此分工和更合理的戰略部署可以解決發展中遇到這個疑惑。

ADVERTISEMENT

不是用軍隊打商人,或者拿商人詐騙軍人。這都是不行的。今天糧食不是一個最主要的問題,不被人卡脖子就可以了,軍隊自己弄一點沒事。最重要還是設備材料的供應線,因為當代戰爭的能力主要還是在裝備了。

軍隊在商業是比較容易上當的,但正義的軍隊歷來都有黨的幫助。這是一個很好的共生關系。只要不放棄這個關系,就不會受到巨大的損失。

除了適合當代生產力的最優運輸網絡,比如漕運押鏢。還有一種方法也可以積累糧食。這就和宗教犧牲有關了。具體不方便多講。免得封建迷信亂搞。

當代是不需要了。需要的初代領導早就想到了。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2/19
你可以試一試,搞一個大背包,里面裝適量的食物。背著這背包走路,餓了就吃這背包里的食物,看最多能走多遠。注意啊,裝得少了,能吃的就少,于是路程會縮短;裝的多了,太重太累,于是路程也會縮短。總之,你能走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2/19
對天朝古代史缺乏了解,但對羅馬史略有一點點了解,就拿羅馬舉例吧。為了避免別人說我選擇的都是強盛時代的拉丁羅馬,就拿天天被人嘲諷的敗仗停時期舉例好了。不過這里用的數據是查士丁尼大瘟疫之前的數據,查士丁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2/19
大家應該知道清水健能一次搞六個,巔峰是90分鐘十五次但是你讓他搞12個,或者90分鐘30次你認為只要清水健身體素質提高一倍就行實際上要提高好幾倍,才能達到一倍的要求也就是建筑里邊說的,當到達一個極限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2/19
你以為的糧草供應,是點對點,或者說像游戲一樣,有一個虛擬倉庫,前線士兵即時消耗。中間沒有損耗,也沒有調配的概念。但是,但凡稍微講究點物流的游戲,比如《皇帝·龍之崛起》,比如《工人物語2》,因為有了物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2/19
首先,還真就打仗吃的多,我平時一天三頓,休息天可以不吃飯躺一天,真覺得餓了,一大瓶冰紅茶就可以了。其次,平時和打仗是兩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2/19
打個比方,你平時吃飯一天三頓很容易,想吃什麼都有,不想做可以下飯館叫外賣。但是這次你想去沙漠旅游,感受下沙漠風情,你出發前是不是要準備好充足的水和干糧?因此你需要開一輛大點的車拉著這些水和干糧,你自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2/19
1、「那些兵平時也有。」錯,古代士兵全脫產的比例非常少,大部分戍衛兵能保證五日一操十日一操的那已經是相當練兵有方了。2、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2/19
中國古代有一種養兵的方式叫「屯田」,也就是讓當兵的平時種地,戰時打仗。對于士兵來說,屯田是可以保證自己吃喝不愁的,但很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2/19
因為古代的后勤運輸能力太差了。古代運輸糧食的過程中損耗非常大,甚至有記載十不存一。這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運輸方式緩慢,糧食作為容易腐壞的物品,轉運時間過長會導致部分糧食在運輸過程中腐壞變質。二是存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2/19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漢武帝北征,我記得沒錯的話應該是24:1的到達率,這啥意思?就是運24噸的糧食才能到1噸,為啥?因為古代沒有木牛流馬,全靠人力,運氣好了還有驢呀騾子呀用用,但一般不會用,除非實在太遠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2/19
因為用兵打仗和駐扎在一個地方對食物的消耗量完全不同。駐扎在一個地方時,士兵可以征收當地的糧草,就地生火做飯。甚至可以自己種糧食自己吃,這樣對糧食的消耗是很少的。用兵打仗時,成千上萬的士兵是需要到幾百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2/19
最直接的原因,古代路況差,運輸能力差。現代1輛貨車,至少可以運50噸,1天就能跑1000公里。火車更不用說了,2天,就能從上海運送10萬噸的貨物去新疆。海運,30天,30萬噸貨物,就可以從南美洲運到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2/19
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孫子兵法首先大家要明白,古代的軍糧,兩千年來一直都是小米,就是谷子,古代叫粟主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2/19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的腦中立刻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士兵:「將軍,我們餓,我們要吃飯!」題主:「什麼?你們前天不是吃過飯了嗎?」…………………………題主對于打仗這個事情的態度是不是太兒戲了?打仗不是做游戲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2/19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之所以耳熟能詳,就是因為它道出了古代戰爭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即遠距離糧食運輸問題。對此問題,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有詳細描述,詳述如下:「余嘗計之,人負米六斗,卒自攜五日干糧,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2/19
同樣是十萬兵,平時可能分散布防在二十個地方,每個地方五千,地方上如果有五萬戶,十戶供養一個兵,不難。打仗的時候,這十萬兵被集結起來,到了一個地方,那就變成了五萬戶供養十萬兵,一戶供養兩個兵,顯然供不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2/19
因為古代打仗的時候最難的不是生產糧食,而是運輸糧食,尤其是要源源不斷的、按時按量的把軍需糧草運往前線,所需人力、畜力其實遠遠比真正上前線打仗的士兵要多的多。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內容對古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2/19
即使是二戰,大部分軍隊離開鐵路線,碼頭遠點,士兵吃的啥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于作戰地域有啥可以搶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2/19
有一天,你突然穿越了,來到了一個王朝末年:邊陲虜奴反叛,內部流民起義不斷!醒來之時,你發現圣旨駕到,你被封為征虜大將軍,東拼西湊給你湊了五萬人!你率軍浩浩蕩蕩朝著邊陲行進!報:「將軍,兵馬未動,糧草先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2/19
這個事其實題主說的沒錯,明明都是要吃飯,怎麼打起來就不夠吃呢?這不合常理啊!這個要在兩方面來說1:在常備軍之外,往往會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