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國用兵,對于將領個人素質的要求非常高,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兵仙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很多人把打仗理解成玩星際爭霸,200人口f2a飛龍騎臉就能贏?
實際是后勤問題,各部隊矛盾協調,朝堂的支持,以及士兵的心里壓力等等,隨著士兵的增加,難度呈指數性增長。
古代帝國對外戰爭,收效和收益隨著兵力增加呈現n型結構,請問明末哪個將領有能力帶領30萬士兵不散架?
這個就像打擼啊擼菜鳥局一樣,你以為是5v5,實際是1v9,你的隊友實際是你的對手。明軍是一路有難,五路圍觀。一路崩潰,其他幾路被潰軍帶崩了。
萬歷三大征因為兵力少,萬歷玩的轉。
薩爾滸萬歷一把梭哈,沒人帶得動這樣的局,自己就被后勤壓力,內部矛盾壓垮了。
三十萬人遠征,發動民夫至少在百萬級別,打贏了還好,打輸了,上百萬人的傷亡和引發的混亂,國力大傷。
明朝自此從戰略進攻到戰略防守,因為戰敗導致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家越來越弱,直到滅亡。
至于原因。孫子兩千年前就說清楚了——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