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用兵總會有糧草不足的問題?
查看全部 47 個回答
回答1
2023/12/19

ADVERTISEMENT

你以為的糧草供應,是點對點,或者說像游戲一樣,有一個虛擬倉庫,前線士兵即時消耗。中間沒有損耗,也沒有調配的概念。

但是,但凡稍微講究點物流的游戲,比如《皇帝·龍之崛起》,比如《工人物語2》,因為有了物流系統的概念,你就會發現,糧食多了,倉庫不夠,倉庫夠了,還要想辦法把糧食運輸到前線。

玩這種游戲,稍微沒有規劃好物流,就會出現后方倉庫堆滿,前線啥都沒有的情況。

有時候供應鏈出了問題,還會出現初級原料堆滿,加工場地卻供應不上原料,最后爆倉的麥子,卻生產不出可以食用的糧食。

到了現實當中,就更麻煩了。

歷史上正常的糧草供應流程是,國家從分散的糧產地征集糧食,匯總到轉運點,然后再集中運輸到軍隊手中。

如果是和平時期,糧食運輸的目的地是固定的,而且軍隊駐地也會選在運輸方便的地方。

ADVERTISEMENT

這樣的話,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糧食損耗。

可是戰時就不同了,前線部隊不斷在運動,糧草運輸就成了動態運輸,運輸條件和地點都在不斷變化,運輸損耗噌得一下就上來了。

比如歷代大一統王朝遠征漠北,一路上連路都沒得走,有些地方車都不能通行,運輸效率跌得很厲害。

所以各王朝為了降低糧食運輸的損耗,啥方法都用了。比如屯田,就是為了就地產糧,不然國家要把全國糧食集中到長安,再走個幾千里路送到西域去,成本太嚇人了。

再比如,唐代的版圖空前龐大,為了降低軍隊維持成本,不得不把地方的財政權也下放到節度使手上,讓節度使就地解決糧草問題,亦是如此。

以上還只是部分原因,古時候的糧食產量低,也是重要原因。

中國古代,農業技術冠絕全球,漢代時期,你在現代能夠看到的農業技術,基本上都能在漢朝看到雛形。

ADVERTISEMENT

比如漢朝農業對肥料的認識,對間作套種技術的認識,對反季節作物的認識,甚至是機械化農業生產,漢朝都有了,只不過現代用的是內燃機動力機械,漢朝用的是畜力、水力、風力和人力罷了。

可以說,中國古代歷朝歷代,把農業生產的自然潛力都挖掘盡了。但漢朝時期,中國的畝產才多少?

現代專家估計的漢朝農田畝產,低的認為才八十來斤,中間的認為兩百斤左右,多的也有認為四五百斤的。對于一些水利設施完備,耕作技術先進的農田,所估計的畝產也才八百斤的樣子。

這是什麼概念?剛剛袁隆平爺爺搞的實驗,年畝產都到三千斤了!

古時候的糧食產量實在是太低了。

而漢朝一個士卒,在駐扎狀態,月消耗糧食是三石三升。先別管他是大石還是小石,反正一兩百斤是少不了的。

ADVERTISEMENT

哪怕算它一百斤,這意味著什麼呢?

漢朝三十稅一,一畝田算它畝產兩百斤左右,國家才能收個六七斤的糧食上來。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以上數值,漢朝征收十幾畝地的年稅,才能供應一個駐扎狀態的普通士卒一個月的消耗。要養活一個駐扎狀態的士卒,國家一年要收上百畝地的稅才行。

更關鍵的又來了,古時候士卒出戰,一般是要發雙糧的。

雙份糧食,一是因為士卒在戰時,體力消耗更大,需要攝入更多的食物,二也是一種激勵——畢竟現在員工外派,都要講一個外派補貼嘛。

也就是說,漢代一個士卒出征一年,國家可能需要兩三百畝地的稅收才能供應得上。

十個士卒就是兩三千畝。

百個士卒就是兩三萬畝。

千個士卒就是二三十萬畝。

萬個士卒就是兩三百萬畝。

十萬士卒就是兩三千萬畝。

咱先別管上面的數字在細節上是否精準,即便具體數字比以上的推算更加樂觀一些,但大體上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西漢巔峰時期,全國耕地才8.3億畝,真搞個百萬大軍出去打一年,國家直接可以破產了。

所以這麼推算一下,我們就能理解,為啥古人說三年之積才能打一仗了吧?

而且,以上還是沒算運輸損耗的。

古時候一輛頂級的輜重車,大概就能載個50石糧食,差一點的才25石。這麼大載重的輜重車,如果是人力的,大概要十個人挽車。如果是畜力的,最少也的幾匹馬,幾頭牛吧?

古時候也有限速概念的。這種輜重車,一天的限速大概是五十里的樣子,極端情況下都只能日行八十里。

事委輸,傳送重車重負日行五十里,空車七十里,徒行八十里——《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徭律》

如果是轉戰千里,按五十里的車速,往返就得40天。秦漢一個男子的月耗糧差不多是兩石左右的樣子,如果是人力挽車,十個車夫,轉戰千里的來回消耗就得去掉二三十石糧食。那要是用的是25石的輜重車,那干脆就別運輸了,賠本!

如果是畜力車,要是沒有沿途補給草料,那也別搞了。因為畜力車的效率雖然更高,載重也更大,但草料消耗也驚人。

當然,以上都是最最保守的估計,而且計算方式很粗曠,但大體也讓我們感受一下古代生產力低下所導致的補給困難。

也正是因為古時候運輸條件的困難,所以古代大量使用各種牲畜和工具解決糧食運輸的問題。

比如漢代十萬大軍,往往會配置超過一萬輛車輛,這樣的例子,在史書上比比皆是。

到了唐代,雖然車輛少了,但一軍一萬兩千五百人,按當時的兵書所載,也得配上兩萬五千匹馬和七千頭騾子,還不算車輛。

話說,都別說軍隊了。

漢朝關中地區,幾百萬人,當地糧食產量跟不上,每年都需要從關東地區,用上萬艘船次運輸幾百萬石糧食補給關中。到了唐代,關中生態更加惡化,連皇帝都要經常跑到洛陽就食。

可見古代后勤之難。

以上還是中國。

如果是換成漢代同期的羅馬,那就更慘了。

漢代同期的羅馬,農業生產還沒有進入到輪作時代,還處于休閑制。也就是說,羅馬的一塊土地耕作一年后,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地力——這意味著羅馬需要幾倍的土地,才能從耕作上達到漢朝的土地耕作效率。

這還沒算羅馬農業工具和育種技術的落后,以及對土地肥力,氣候環境等方面認知的落后,同樣不包括在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制度上的落后。

而羅馬之外就更夸張了,很多文明都還是拋荒制呢!

古代運輸,效率最高的是什麼呢?

水運。

戰國時期,一艘普通船只的運載量就是車輛運輸效率的二十倍,所用人力還少,順流而下的話,船速還快。

所以古代中國,很多戰爭都是沿水路運輸的。

比如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都是依托水運,作為運輸主干線,只有在沒有水的地方,才用車輛作為短途運輸。加上長平之戰離兩國的都城都才幾百里,所以才能支撐起幾十萬大軍的作戰。

再比如,秦始皇征服百越,也是在修筑了靈渠,解決了運輸之后,才徹底征服百越的。

除了通過水運提高運輸效率之外,古人還通過補給站的方式提高運輸效率。

比如補給線沿途廣設堡寨,就是把長途運輸化解為一段一段的短途運輸,降低運輸損耗。

比如漢匈之戰,前線十來萬騎兵是打仗的,后面幾十萬步兵就是沿途步步為營,保障后勤運輸和安全的。

宋朝也是如此,野戰打不贏別人,便干脆用堡壘戰術,反正有錢,可勁修堡壘,即保障了補給線,又發揚了當烏龜的長處。

綜上,古代受制于生產力的問題,本身糧食產量就不高。技術的落后,又導致糧食運輸的損耗過大。雖然辦法總是有的,但困難始終是客觀存在的。

難啊。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2/19
你可以試一試,搞一個大背包,里面裝適量的食物。背著這背包走路,餓了就吃這背包里的食物,看最多能走多遠。注意啊,裝得少了,能吃的就少,于是路程會縮短;裝的多了,太重太累,于是路程也會縮短。總之,你能走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2/19
對天朝古代史缺乏了解,但對羅馬史略有一點點了解,就拿羅馬舉例吧。為了避免別人說我選擇的都是強盛時代的拉丁羅馬,就拿天天被人嘲諷的敗仗停時期舉例好了。不過這里用的數據是查士丁尼大瘟疫之前的數據,查士丁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2/19
大家應該知道清水健能一次搞六個,巔峰是90分鐘十五次但是你讓他搞12個,或者90分鐘30次你認為只要清水健身體素質提高一倍就行實際上要提高好幾倍,才能達到一倍的要求也就是建筑里邊說的,當到達一個極限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2/19
首先,還真就打仗吃的多,我平時一天三頓,休息天可以不吃飯躺一天,真覺得餓了,一大瓶冰紅茶就可以了。其次,平時和打仗是兩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2/19
打個比方,你平時吃飯一天三頓很容易,想吃什麼都有,不想做可以下飯館叫外賣。但是這次你想去沙漠旅游,感受下沙漠風情,你出發前是不是要準備好充足的水和干糧?因此你需要開一輛大點的車拉著這些水和干糧,你自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2/19
1、「那些兵平時也有。」錯,古代士兵全脫產的比例非常少,大部分戍衛兵能保證五日一操十日一操的那已經是相當練兵有方了。2、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2/19
中國古代有一種養兵的方式叫「屯田」,也就是讓當兵的平時種地,戰時打仗。對于士兵來說,屯田是可以保證自己吃喝不愁的,但很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2/19
因為古代的后勤運輸能力太差了。古代運輸糧食的過程中損耗非常大,甚至有記載十不存一。這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運輸方式緩慢,糧食作為容易腐壞的物品,轉運時間過長會導致部分糧食在運輸過程中腐壞變質。二是存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2/19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漢武帝北征,我記得沒錯的話應該是24:1的到達率,這啥意思?就是運24噸的糧食才能到1噸,為啥?因為古代沒有木牛流馬,全靠人力,運氣好了還有驢呀騾子呀用用,但一般不會用,除非實在太遠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2/19
因為用兵打仗和駐扎在一個地方對食物的消耗量完全不同。駐扎在一個地方時,士兵可以征收當地的糧草,就地生火做飯。甚至可以自己種糧食自己吃,這樣對糧食的消耗是很少的。用兵打仗時,成千上萬的士兵是需要到幾百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2/19
最直接的原因,古代路況差,運輸能力差。現代1輛貨車,至少可以運50噸,1天就能跑1000公里。火車更不用說了,2天,就能從上海運送10萬噸的貨物去新疆。海運,30天,30萬噸貨物,就可以從南美洲運到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2/19
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孫子兵法首先大家要明白,古代的軍糧,兩千年來一直都是小米,就是谷子,古代叫粟主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2/19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的腦中立刻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士兵:「將軍,我們餓,我們要吃飯!」題主:「什麼?你們前天不是吃過飯了嗎?」…………………………題主對于打仗這個事情的態度是不是太兒戲了?打仗不是做游戲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2/19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之所以耳熟能詳,就是因為它道出了古代戰爭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即遠距離糧食運輸問題。對此問題,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有詳細描述,詳述如下:「余嘗計之,人負米六斗,卒自攜五日干糧,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2/19
同樣是十萬兵,平時可能分散布防在二十個地方,每個地方五千,地方上如果有五萬戶,十戶供養一個兵,不難。打仗的時候,這十萬兵被集結起來,到了一個地方,那就變成了五萬戶供養十萬兵,一戶供養兩個兵,顯然供不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2/19
因為古代打仗的時候最難的不是生產糧食,而是運輸糧食,尤其是要源源不斷的、按時按量的把軍需糧草運往前線,所需人力、畜力其實遠遠比真正上前線打仗的士兵要多的多。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內容對古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2/19
即使是二戰,大部分軍隊離開鐵路線,碼頭遠點,士兵吃的啥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于作戰地域有啥可以搶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2/19
有一天,你突然穿越了,來到了一個王朝末年:邊陲虜奴反叛,內部流民起義不斷!醒來之時,你發現圣旨駕到,你被封為征虜大將軍,東拼西湊給你湊了五萬人!你率軍浩浩蕩蕩朝著邊陲行進!報:「將軍,兵馬未動,糧草先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2/19
這個事其實題主說的沒錯,明明都是要吃飯,怎麼打起來就不夠吃呢?這不合常理啊!這個要在兩方面來說1:在常備軍之外,往往會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2/19
首先:算一筆賬你就明白了:假設一個軍團有十萬人,3萬匹馬,一個人一天吃2斤糧食,一匹馬一天吃15斤飼料(馬不止吃草,還得吃豆子蔬菜和各種谷物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一天的消耗就是20萬斤糧食+45萬斤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