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了,不是載灃瞎搞,大清不會亡
慈禧太后的權力大來自于三方面:最高道德、牽扯平衡及巨型國家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1、不失德,也就是道義制高點。古代造反在皇帝不失德的情況下,鮮有成功的案例為什麼,因為所有的用兵都要以皇帝失德、民族大義或者更先進的理念去挑戰舊有的秩序,因此在皇帝不失德的情況下,基本無造反成功的例子,因為沒有人會跟你干。古代雖然是父系社會,但是媳婦熬成婆之后,又具有母系社會的特征,因為圣朝以孝治天下,不孝就是大失德。像紅樓夢里的史太君,雖然70多歲,但是所有人都得聽她的。
2、深諳最高權力的牽扯平衡之術。最高領導并不需要你有太多的才能,要少具體發言,不然下面沒法干事。但是一定要懂得平衡之術,不然所有矛盾都會指向自己,地位不可保。
一般在下屬權利布局中,千萬不能一股勢力獨大,例如近代的三角政治結構,破其一角,權力失衡,則領導下台。又如北洋時代的府院之爭,一權獨大又直接威脅泥菩薩,結果各方各懷鬼胎,借張勛之手又把泥菩薩趕下台,再把張勛坑下台,段祺瑞重新上台。
3、還有一個點就是中國是一個巨型國家,不是一個簡單的Repubic所為共商能夠簡單涵蓋,清帝有1300萬平方公里版圖,是因為身兼:滿洲首領、蒙古大汗、回部首領、西藏文殊菩薩下凡、土司首領、番邦帶頭大哥、漢地十八省皇帝等一國七制的權利,必須在角色中做變換甚至來回切換。為什麼清朝版圖越打越多,明朝版圖越打越少,為什麼日本在吞并滿洲的時候其法理基礎就在以清朝入主中原自比,意在跟漢地文明注入更多的樸素文化理念,實現其包容性發展。
這恰恰證明了過往漢地治理體系中獨尊儒術的包容性不足的嚴重問題。所以在民國初年,當時不論是美國人、日本人、袁世凱、張勛、十四省督軍都認識到這個問題了,認為中國更適合帝制,只不過是挑誰來當皇帝的問題。但是這個帝制除了傳統的父子相傳這種理念之外,帝制的深層次特征在于聯邦制中,各邦國最高價值、最高正義的認同最大公約數。為什麼在西歐稱帝需要教皇加冕,因為教區代表了神權和宗教的最大公約數。但是因為復辟時各懷鬼探,馮國璋、段祺瑞、陸榮廷等人都是打哈哈的主,一看苗頭不對,立馬又搖身一變成了共和元勛。這種片面共和的議會民主制直到抗日戰爭之后蔣介石重新整編全國軍隊,直到結束訓政、實行憲政之后,才逐漸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