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以后,為什麼沒有形成三國或者南北朝,而是更碎片的五代十國?
查看全部 47 個回答
回答1
2024/01/12

ADVERTISEMENT

時代變了。

三國南北朝,本質上是繼承了漢朝的遺產:

1.漢朝時期南方(四川盆地、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得到進一步開發,已經能夠一定程度上脫離北方的深刻影響,但同時貫穿南北的交通并未跟上。這一情況使南方有了割據的經濟基礎。2.鹽鐵專營和儒學大興,使士族和豪強合流,最終坐大成為門閥。這一群體客觀上其實有利于割據勢力的生存。3.從東漢開始就被大規模地遷入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的北方游牧/漁獵民族,歷經魏晉,也沒有被同化,反而不時被壓迫。又因為有雇傭兵性質,軍事色彩還得到了保留。民族矛盾的尖銳,為之后的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4.「北方威脅」的東移和關中平原的經濟承載力上限,決定了河北的再次崛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北方分裂的風險會越來越大。

ADVERTISEMENT

另外,相對于南北朝,三國的割據態勢并不合理。關聯更緊密且相對薄弱的南方被一分為二了。但,即便如此,西晉的統一也是偶然事件,是本就不合理的割據態勢和南方兩個割據政權都出現了問題造成的。

最終,到底還是形成了較為穩固的南北朝的分裂態勢。

而其中的北方政權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最終也必然地形成更加具象化的地域矛盾,也就是分裂。其中,漢化的胡人集團的核心,終究也會被根基更深的真正的漢人重新占據,從而獲得更廣泛的支持。他們在更加激烈的斗爭中脫穎而出,更先進也更有生命力,并完成了又一次的真正的統一。

這一次的統一,基本消弭了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內的割據基礎:

1.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成熟的造紙術和印刷術打破了門閥對于教育資源的壟斷,從而能夠在科舉制度的加成下,削弱門閥在官僚系統中的影響力;鐵器更廣范地運用于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中,莊園經濟不再是必然,打破了門閥的經濟基礎。

ADVERTISEMENT

2.大運河的貫通,使用南方最為重要的長江中下游平原與北方更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3.門閥的基礎被毀,但并沒有消失。勢頭更猛卻上升受阻的寒門地主與重用世家且關中本位的朝廷,矛盾愈發尖銳,最終借著關中河北之間的地域矛盾和唐朝放任邊將的弊端,矛盾集中爆發。也就是說,安史之亂其實是地域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新舊勢力之間的矛盾、中央地方矛盾、階級矛盾的集中爆發。即便發起人是胡人,但其中也并沒有多少民族矛盾的色彩。4.盛唐是真的盛,相比漢朝的武力征服,唐朝對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外的輻射形式更加多遠復雜,使北方的少數民族的生產力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內的割據基礎沒有了,不會再出現三國南北朝的格局態勢了。

ADVERTISEMENT

但因為唐朝的強大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這種割據基礎延續到了線外。

也就是說北方的游牧/漁獵民族,也繼承到了唐朝的遺產,雖然他們的經濟基礎薄弱,但借著原始、尚武、簡單的制度,再加上基本緊跟中原王朝的軍事相關科技的水平,也就有了真正的割據基礎。

一漢當五胡不會再有了,契丹人、女真人不會再想匈奴人、鮮卑人一樣裹著一層皮革用著骨箭上戰場了,而是有了鐵林軍、鐵浮屠,甚至後來的蒙古人博采眾長。他們不再是只能從強盜和附庸中二選一,而是有了跟中原王朝平起平坐的資格。

想要打破這種割據基礎其實比南北朝時期要簡單得多,那就是中原王朝的武德得很強,得奪回并守住塞北政權手里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的土地。

這些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以及相關的生產力結構和生產方式,客觀上保持了塞北政權的先進性。

只要奪回來,塞北政權就失去了不多的先進性,再次淪落到強盜附庸二選一的境地,充其量也只是時間問題。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1/12
用唐宋變革論可以解釋。晚唐五代,是中國中世時期的道統崩潰后,中國政治倫理在近世浴火重生前的轉型陣痛期。唐朝的強盛被傳頌得比較多,但唐朝的社會變革,和頂層改革,卻被臉譜化、傳奇化的唐玄宗一朝給掩蓋了。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1/12
這個問題問得太有槽點了,我給你們比較一下這兩個歷史時期,你們就知道槽點在哪了。假如你用朱溫代唐來作為五代起點的話,那麼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1/12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理科生們不知道歷史上那麼多有意思的故事和八卦,這不遺憾嗎!比如「五代十國」,好像很多人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1/12
一個朝代滅亡,是被新的朝代取代還是分裂為兩個亦或是三個還是更多,這是沒有范式的,那麼繼唐之后和繼漢之后還是繼晉之后,實際上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三國是經過很長時間軍閥割據后奠定的三家基業,南北朝更是典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1/12
三國前頭有群雄逐鹿,南北朝之前的東晉時代,可是被稱為東晉十六國呀。五代十國不過是從上到下權力紊亂的東晉十六國罷了。而且按照南宋某些人的史觀,所謂五代十國完全可以改叫「殘唐十三國」,因為后唐亡國的次年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1/12
謝邀。這不是三國了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1/12
北方的情況暫時不提,主要講南方,單純地講述南方經濟的發展,并不能完全解釋碎片化割據出現的原因。從唐朝到五代的南方經歷發展,我覺得要分成三個階段,在安史之亂前,南方經濟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太湖流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1/12
幾個高贊回答都說的很好,史實層面我覺得沒有什麼可補充的,這里我就提供一個「保守主義歷史觀」思路。(秦暉先生的歷史觀是典型的保守主義歷史觀,不要一提到保守主義歷史觀聯想到某教主。)歷史解釋在我看來無所謂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1/12
看看唐末藩鎮割據的地圖:再看看五代十國(后周)時期的地圖:這兩個地圖看出什麼區別了沒?自從安史之亂,唐末藩鎮割據之后,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1/12
首先,五代十國非常短暫,其實比東漢黃巾起義到魏蜀吳建立的時間長不了多少。其次,唐朝滅亡后形成了新的三國,遼、宋、西夏三足鼎立。但是因為唐以后,漢人王朝再也沒能統治漠北,所以后世不認可遼是一個割據勢力,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1/12
一個社會系統,由不同的力量來主導秩序的建立,會產生不同的社會生態。我們中國因為地理的原因,產生了諸多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但是這些地理單元僅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不具備完整的封閉性。想想環地中海的那種格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1/12
用田余慶先生的話說,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只是北方民族紛爭,一浪高過一浪,平息有待時日,江左才得以其上國衣冠、風流人物而獲得歷史地位,才有門閥政治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1/12
內因:南方富裕了,可以支持供養更多割據政權。外因:北方王朝頻繁更替,無法對南方形成足夠的威脅。先說內因。所謂五代十國,北方中原地區仍是相對統一的朝代,真正較前代更為割裂的其實只是南方。在五代以前,南方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1/12
這問題不成立。五代十國對標的,不應該是三國與南北朝,而是三國之前的東漢末年,以及南北朝之前的五胡十六國。首先,三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之前袁紹袁術曹操孫堅以及各路諸侯打成一鍋粥的時候,那碎片化的程度,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1/12
三國也好、南北朝也好,都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的,而是經過了長期的混戰和兼并之后,才達成的狀態。而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國,是混戰和兼并之前的狀態。那麼為什麼這一次,沒有發生長期的混戰和兼并呢?這是因為,三百年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1/12
唐朝的皇權在其晚期就已經衰敗得不成樣子了,地方諸侯做大,對皇權蔑視者甚多,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黃巢起義能夠成功,離不開地方豪強的坐視,而唐朝滅亡只是少了一張皮,露出了軍閥豪強地方做大的現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1/12
滅亡只是記錄了一個時間節點,實際東漢滅亡從董卓離開洛陽去長安就已經差不多了。曹操公元196年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用了12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1/12
其實沒那麼多的口水,還討論到唐宋之變和人身依附瓦解上去了。更好笑的還有道統論……我真就白眼一翻。一句話,你唐的正朔沒有南渡。你以為朱溫弒君之后你唐就亡了?拜托,往北看看,晉陽城頭上,李唐的紅旗可還飄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1/12
簡直,這種低品質的提問還能上熱搜榜!歷史普及任重道遠啊第一,漢朝后,中國是真正意義上政治秩序的大崩潰,思想文化的大衰退,從東漢的名存實亡,到隋朝的統一,整個大分裂時期近400年,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瓦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1/12
任何一個事物的發生,都有其歷史的根源的。這可能也是我們應該要讀歷史、建立歷史觀的原因。五代十國的產生,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時期。這個時期,開始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其一,是兵制的變化,募兵制代替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