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延長的一律反對。其實,看一個朝代存續或是滅亡的關鍵因素只有一個:是不是有另外的政治力量能夠取代它。其他都是扯淡。如果光緒主政,天下可以說幾乎沒有,有也會煙消云散,而慈禧主政她會孕育出這股顛覆她的政治力量。你說慈禧是延長還是縮短,不是一目了然嗎?
孝欽後為葉赫那拉氏。天命朝,大兵定葉赫,頗行威戮,男丁罕免者。部長布揚古臨沒憤言曰:「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亡清者葉赫也,一語成讖。
清末光緒慈禧這一對母子簡直就是北魏元詡與靈太后這一對母子歷史情境的重演。慈禧者,知有私利,而無大義,知有小義,無大局觀,知有朝廷,而無國家,知有小穩,而不明天下潮流。倘在盛世,以術不失為英明之主;而身在亂世變革之際,不過是亡燕慕容評之流罷了。
慈禧身為一個權術家,維護既得利益行,治國就算了吧。干的事都是為了權力,有單獨干過一件正經事嗎。試舉幾例:
辛酉年政變為了權力,肅順等八顧命大臣可比她這個深宮里的人見世面開明多了,不死未必不比奕?搞得好。就是洋務運動也是奕?操刀,兩宮署名而已,再說慈安在,慈禧也不能亂來。慈安一死,就火急火燎在甲申年為了權力,把搞洋務的大腦換個遍,是為甲申易樞,洋務運動雖然不至于夭折但明顯急轉而下,國事遂不可為。甲申易樞的翅膀對后朝局扇動影響有兩點很關鍵:1,得以使庸碌膽小的醇王和賣官鬻爵貪得無厭的慶王陸續入執中樞,尤其是慶王,在滅清這條光明大道上不少添柴加油,關于養虎這門手藝和慈禧比亦不遑多讓,如果說慈禧一手養肥了孫文,那慶親王則是一手養肥了另一個關鍵的掘墓人袁世凱。
2,李鴻章甲午戰前無非不知自己艦隊的短板與問題,為何戰前不能解決,是疏忽不為還是不能為,恐怕是后者更多一些吧,甲申易樞后一些事有心無力,事事掣肘,國事難為,恐怕根子上仍然是慈禧圣心所照,慈意故不愿使北洋強大,漢人強大也。因朝堂平衡之術而誤國家大事,后人睹之,誰人不擊節三嘆,扼腕而意難平。
再說甲午年,既敗,身為一國之主的光緒,這個鍋背起來自然責無旁貸。然戰前攻守之勢已定,勝負之局已分。別說光緒慈禧,就是換任何天縱之才命世雄主亦不能挽之(1,其實甲午年光緒怎麼做都是枝節,都不重要,關鍵點是中日實力,戰場上能否戰勝日本。2,甲午之戰不過是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的濫觴,79年清政府舉止失措,再對日實力有明確優勢和理由的情況下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懲罰日本,錯失最佳的時機,遏止其野心和氣焰,使日本對朝鮮和台灣有非分之想,甲午就不可避免(日本窺朝鮮久,地理軍謀皆夙備)。
而甲午年因民族主義未起,鼎之輕重不在蒼生,而仍停留在舊的宰牧天下之傳統,故遷都全民抗戰以做持久之計,不過是水中望月,紙上談兵罷了。終不免三韓與台澎翻然易手。)
戊戌年大家都熟悉,不詳表。關于光緒變法有一小細節,我覺得挺有意思:「上雅不善八旗所為,頗思黜滿人,倚漢人,又欲革舊習,冠漢姓,融洽無間,為子孫久遠計。滿人多怨之,萋菲之言日聞。改制才數月,遽遘仲秋之變,上幾蹈不測禍,新政悉廢。因鉤稽黨人,朝野諱言西學,時局為之一變。」
辛丑年亦是戊戌政變之余波,同樣是為了權力,你以為慈禧最初不知道義和團幾斤幾兩(「義和團之為邪教,即八卦,白蓮之支與流裔,顧朝廷所以信之者,意固別有所在——邵陵高貴(即司馬昭所殺之曹髦)之舉,兩年中未嘗稍釋,特忌東西鄰責言,未敢倉卒行。
載漪又急欲其子得天位,計非藉兵力懾使臣,固難得志也.........甲午之喪師,戊戌之變政,己亥之建儲,庚子之義和團,名雖四事,實一貫相生,必知此而後可論十年之朝局。——《崇陵傳信錄》),就慈禧這樣辛丑年因為端王為了兒子溥儁上位偽造列強讓慈禧歸政光緒的假照會怒發沖冠,情緒失控拿一國梭哈,妄想一勞永逸勝列強而使其廢光緒舊志得以所償的權術家竟然還有擁躉,連時人李鴻章都看不下去密折里都指責慈禧拿國家意氣用事,開始和孫文籌劃兩廣獨立了,張之洞都暗里支持唐才常起義了。不是辛丑年那些頑固派被慈禧都送了人頭給洋人,不是辛丑年時局糜爛如此,慈禧會新政?
一個明顯的歷史真相是:戊戌后,光緒是天下風起云涌的各種勢力的最大公約數。
保皇立憲斥后一直是海內外最主要的聲音。
話說慈禧才是革命黨真正的奶媽。沒有慈禧,哪有什麼孫的事,孫在海外蹦噠那麼多年還是兩廣那麼點人,在海外康梁手里都過不了兩招,連自己親哥哥孫眉都跳反加入了保皇黨。不是譚嗣同小弟畢永年(圍園殺后亦有參與)立挺,干不掉「晁蓋」(楊衢云)他連老大位子都上不去,如果不是光緒死后三山聚義(江浙系,兩廣系,兩湖系)和海內外無數保皇黨人改旗加入,革命黨這個梁山連小毛賊都算不上,尤其是兩湖系(以譚嗣同為精神領袖,別小看譚,這可是一位真正的大佬)給孫送去了黃興,畢永年,吳祿貞,蔡鍔,宋教仁等大將,慈禧親手把光緒的一手好牌全送給了孫,孫之勢成,清不亡何待?在歷史的更迭中,有的人的死活,純粹是為了成全他人,區別是有人甘心情愿,有人陰差陽錯。
正所謂戊戌年若有光緒而無慈禧,則清朝不亡;宋教仁不死則民國不殆。
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具有胡蝶效應的。慈禧不會想到自己扼殺了戊戌變法卻為孫文做了嫁衣裳,給了他足以顛覆200年基業的炸藥;她也不會想到戊戌政變早已為她在辛丑年逃亡路上風餐露宿埋下了伏筆,更不會想到為辛亥年的清朝敲響了喪鐘;就像人們不會想到吳祿貞的死決定著袁世凱能否走向前台;不會想到宋教仁的死不但沒給袁世凱續命,更為後來的北洋軍閥混戰埋下引線,更不會想到宋教仁的死讓孫文二次復出,陳其美換主子,為江浙系崛起,蔣介石上台埋下了鋪墊。人們更想不到的是 宋教仁的死只不過是近代史來湖南人第二次群星薈萃演繹的一次落幕而已,而遠沒有結束,它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引出真正的天命之子——譚嗣同的徒孫圖書管理員,來為中國近代史的大戲劃上一個句號。
真個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隔世金環彈指過,結空為色又俄空。也學那稼軒江口拍案,尋常陌里,道不盡前人風流;柴桑籬下,共敘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