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與朋友在一起縱橫談史。
我們就談到了現在很多人不得志后,會怨天怨地怨祖宗。
我們倆在這個觀點上有驚人的相似:我們不羨慕任何官二代、富二代、紅二代、星二代、將二代、學二代、創二代等,因為這是自己祖輩、父輩落下的功課,沒有辦法,雖然有些人獲取名聲、權力和財富的方式方法不同,甚至會有很多傷天害理的攫取方法,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人家敢于冒險,有魄力,尤其是參加開國之戰的人,那都是九死一生,人家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進行冒險之時,我們的祖輩、父輩正在那里老老實實地種地,這就是差距。
很多差距不是這一代造成的,而是提前兩三代就開始拉開了距離。真要是有能耐,就做官一代、富一代、紅一代、星一代、將一代、學一代、創一代,否則,自己一味地抱怨,等到自己的子孫長大后,也會像自己抱怨父、祖一樣抱怨你。
從這個觀點出發,我認為呂公嫁女兒給劉邦,既是一次人生冒險,也是一種戰略眼光。
關于呂后這個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難度也不高,就不贅述了,這很像是成功學的一個案例。
不過這個問題,確實有一定的現實性。
當時的人重視相術,這是有時代局限性的,可在當時又能起到不可言說的妙處,把迷信、相學、陰陽五行學利用好,可以成為事業的助力。
秦始皇時代,就有一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隕石詛咒,結果查不到責任人,秦始皇把隕石周圍的居民統統抓起來殺掉。
陳勝吳廣起義時,也是利用了這種心理,才取得手下的擁護,「篝火狐鳴」、「魚腹藏書」、「大楚興、陳勝王(wàng。稱王之意)」,可是功不可沒的。
在楚漢時代,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相學大師叫許負,其外孫是漢武帝時大俠郭解。當時的魏王魏豹納了魏國宗室魏媼(ǎo)的女兒薄姬為側室,許負說她是天子之母,結果魏豹自作多情起來,以為自己的兒子如果成為了天子,那麼他是啥?誰知道,薄姬後來是為劉邦生了一個天子——漢文帝劉恒。
後來,許負又斷言周勃之子條侯周亞夫能夠封侯,最后還會餓死,後來周亞夫果然是被漢景帝打擊,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投入監獄,心高氣傲的周亞夫絕食而死。她後來被封為「鳴雌亭侯」,和呂后之妹呂須都是少有的女性列侯。
在《史記》中,給劉邦造神造得是最多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包括蛟龍臥劉媼(ǎo)身上而懷孕,劉邦腿上七十二顆黑子,東南有天子氣,頭上有龍影,隱藏芒碭(máng dàng)山時頭上有云氣,赤帝子斬蛇起義等。
當呂后帶著兩個孩子在田里耕地時,遇到一個討水喝的老者,說呂后「夫人貴不可言」,并認為漢惠帝才是使「夫人所以貴者」,等到劉邦回來聽說后,趕忙又去追這個老者,終于從老者口里聽到了最想聽到的「君相貴不可言」的預言。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
可見,劉邦成為漢朝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之后,自然要有各種品牌宣傳,在《史記》創作時,在某種程度上需要配合官方的品宣,也有一定的相信——相信劉邦創造的奇跡,是天命所歸,也就是張良所說的「沛公殆天授」。
然而,《史記》中不僅有偉大光榮正確,還有劉邦鮮為人知的一面——放蕩不羈。
現在話說回來,呂公是不是真會相面,這個不重要,但他確實是大膽地把女兒嫁給了四十多歲的劉邦。
這在當時,真是一個讓人感覺非常神奇的決定。
我記得此前聽有人談過,好像是說呂后是一個剩女,當時不好嫁,但是我找不到出處,這也就是一個猜想,只有娶不到老婆的男人,哪有嫁不出去的女人?
還有,當時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就是沛縣縣令此前也來求親,呂公沒有答應。呂家人是為了避禍來到了沛縣,而且就是投奔沛縣縣令來的,縣令還違反「八項規定」,搞了一個盛大的歡迎會,把沛縣有頭有臉的人都找來了,就是在這個酒會過后,呂公決定把女兒嫁給劉邦。
為什麼不選擇縣令呢?有一個原因可能是,縣令早已經結婚生子,如果呂雉過去做妾,呂公肯定是不愿意的,在強大的宗法制度下,妻和妾的地位可有天淵之別。
為什麼選擇劉邦呢?很多人都說了,呂公想黑白兩道通吃,想要在地面上找一個靠山等等,這些都可能是其中的原因。
但還有一些可能性是,呂公有考察劉邦的細節,并且極有冒險精神和戰略眼光。
當時依靠女人起家的,不僅是劉邦一個,張耳、陳平都是此道高手。
我們從陳平身上看一下這種考察。陳平是一個純而又純的功利主義者,他滿腹才學,同時家貧無法取得進身之階,于是,他到了適婚年齡時,富人家的女兒不嫁給他,窮人家的女兒他還不娶。
直到遇到一個富婆張負的孫女,五次嫁人,五次丈夫全死,陳平不怕邪,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于是開始進行主動的爭取。後來,張負偷偷地跟蹤陳平,看他家雖然破爛不堪,但是門口有很多「奔馳車」的車轍,一看就是有身份的人經常來拜訪。于是,她決定把孫女嫁給陳平,此舉也遭到了家人的反對,而張負堅持意見,對家人說「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哪有像陳平那樣相貌出眾的人,會貧窮一輩子的道理?
通過這個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劉邦可能長得確實非常出眾,「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可能不是溢美之詞。隆準,譯者比較統一,意為高鼻梁。龍顏,翻譯有些多樣,一種是說「像龍頭一樣突起的上額(《史記選注講》,張大可主編)」,一種說法是「額頭很突出(《史記》,韓兆琦主譯)」,一種說法是「長頸項,面貌有龍相(《白話史記》,台灣六十教授合譯)」。
美須髯,沒有異議,就是美髯公,胡須非常漂亮。看來,從古到今,都是看顏值啊!不管怎麼樣說,劉邦肯定有相當不一般的容貌,這是肯定的。
再看冒險精神和戰略眼光。
凡是在政界、軍界、商界能做出一定成績者,都是那些最敢冒險的人,絕對不會是迷戀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人,在一些人生關鍵時刻,他們敢于賭上自己的性命和全部身家,具有冒險家和投資家的素質。
呂不韋想要獲取無法計算的利潤,敢于拿出全部身家運作秦始皇的父親上位,把0%能成為太子的人運作成了太子,敗了他就認了,贏了他就創造了歷史。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呂不韋和呂后家族有什麼關系,但是在當時,呂不韋的故事已經成了江湖傳奇,這類「成功故事」不能不深刻影響到呂公。呂公來自單父(單,shàn。今山東單縣),單父人好賈,趨利,愛好經商,崇尚利益,呂公不能不受到當地民風的影響,身上有實用主義和投資主義的深刻烙印,從他能結交沛縣縣令來看,呂公不但不缺錢,而且可能還很有錢,他不想用自己的女兒換回一點彩禮,而是要有更遠的投資目標,所謂「公使常欲奇此女,與貴人」,呂媽媽說,你平常總說這個女兒與眾不同,想要把她嫁給一個貴人,沛縣縣令和你關系那麼好,向你請求要她你都不同意,為什麼糊里糊涂地嫁給劉季?呂公說「此非兒女子所知也」,這不是你們娘們兒所能理解的。
如果單看前十多年,很多人都會認為呂公做了一個糟糕的決定。
呂后也算是一個千金小姐,來到劉家不得不操持家務,家里地里都得忙,在劉邦成為盜賊之后,還要跟著擔驚受怕,并且蹲監獄,好像有人做出輕薄呂后的行為,非常看重劉邦的任敖,擊傷看管呂雉的小吏。
等到劉邦成為漢王了,好日子也沒有來到,她又被楚霸王抓了去,再次蹲了楚國的監獄。雖然沒有過好日子,但是她生了太子,輔佐劉邦平定天下,這些受苦受難、操心費力的歲月,也成了呂后佩戴一生的軍功章。
從呂后後來的表現看,她并沒有埋怨父親,而且封自己的父親為呂安王,看來她還是服從父親的權威,并且沒有人認為父親給自己往火坑里推。
雖然當時的人也世故,但是春秋戰國、秦漢之際的中國人,更有一種超凡的眼光、過人的膽色、勇武的精神、不朽的創意。
否則,那麼一點人,怎們能創造那麼輝煌的歷史和絢爛的文化呢?
如果都是凡夫俗子,多少億又能如何呢?
雖然這可能是一個成功學的故事,但我還是相信呂公應該有一種戰略眼光。
什麼是戰略眼光?是預判,是馬前炮,是事前諸葛亮。
怎麼來理解更好呢?我用毛先生《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結論》中的一句話來解釋:
「所謂預見,不是指某種東西已經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現了,在眼前出現了,這時才預見;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遠,就是說在地平線上剛冒出來一點的時候,剛露出一點頭的時候,還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時候,就能看見,就能看到它的將來的普遍意義。
」「為著領導,必須有預見。」「盲目性是沒有預見的,是妨礙預見的。」
為了加深理解,我再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末尾中的一段:
所謂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釋,這點是許多同志的共同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應該也不可能機械地規定時日。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不是馬后炮,而是正確地預見、預判,這就叫戰略眼光。
呂公能當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