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扶蘇不了解,因為在各種史書、電視、電影中扶蘇出現得不多,所以,對扶蘇的性格不了解。
實際上,扶蘇這個人,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仁「,和始皇帝有些不同。扶蘇素有賢名,應該是受儒家影響比較大。
其實,始皇帝也并不反對儒家思想的,甚至知道治世需要儒家思想。」焚書坑儒「中,殺的并不是儒家知識分子,而是煉丹的「方士」。因為這些「方士」本來是秦始皇花費重金請來煉制長生不老藥的,結果,這些方士不但拿錢不辦事,還在私議、誹謗秦始皇,始皇帝因此而大怒,抓了四百多個方士活埋了。扶蘇認為不應該殺,當庭頂撞了始皇帝,因此被始皇帝「發配」到邊疆作為蒙恬的監軍,修長城,抗擊匈奴。
當時的秦朝,剛剛完成統一,國政不穩。始皇帝要做的事,主要有四件:北擊匈奴、南滅兩越、內穩六國、選好接班人。
當時,秦國最大的外患就是匈奴。蒙恬先世為齊國人,戰國時,祖父蒙驁,做到秦國上卿,相當于宰相。所以,蒙家也算是一個大家族,在秦國是非常受重用的。蒙恬還有一個親弟弟叫蒙毅,當時在秦朝當上卿(丞相)。其父蒙武呢,稍遜一點,不過長期作為王翦的副將,參與了滅楚之戰,也是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之人。
大家想想看,蒙家這樣一個為秦國立下文治武功的大家族,肯定是樹大根深的。現在兩兄弟一文一武,稱之為當時秦朝第一權勢家族,也不為過吧?將扶蘇和蒙家捆綁在一起,這說明了什麼?
還有一個記載,就是扶蘇曾求助過自己的姻伯王賁,王賁是王翦的兒子,蒙武又長期是王翦的搭檔。想想看,扶蘇、王翦、蒙家,還有婚姻聯系,這個姻親肯定是經過始皇帝的允許的,有政治意義。
將扶蘇和王家、蒙家這種有權有勢、能干實事的家族捆綁,這也從側面可以看出,秦始皇是將扶蘇當作接班人來培養的。
始皇帝派屠睢、任囂、趙佗統領50萬秦朝大軍,披荊斬棘,滅兩越,擴大了秦國的版圖,將秦朝南邊的疆域擴展至南海。當然,秦朝滅亡之后,屠睢、任囂都死了,趙佗成了土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南越國。
我們知道,秦朝當時雖然武力統一了六國,但春秋戰國時代好幾百年,大家的文字、語言、度量衡、信仰都不同,交通工具軌距都不一樣。
為了便于治理,始皇帝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始皇帝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將各國文化人收編至國子監,將各國的典籍都收回來存檔。
最難統一的,還是六國的人文思想。畢竟,當時各國的思想,經過幾百年的紛爭,已經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秦國比較熱衷于法家。除了法家,在當時影響力比較大的,還有儒家、道家、兵家、縱橫家、墨家之類的學說。這就好比今天全世界也有各種信仰,比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共產主義、飛天神面教等等。那個時代,可是分裂了幾百年的七個國家,剛剛用武力合并的,思想差異很大是很正常的。
思想爭論很厲害,這是正常的。始皇帝自然是知道的。但是,你妄論朝政,誹謗始皇帝, 始皇帝當然不高興了。于是,始皇帝一怒之下,就搞了個「焚書坑儒」。不過,焚書是真的,但坑儒卻是假的;因為坑的不是「儒」,而是招搖撞騙的煉丹「方士」。這些方士,本來是始皇帝招來煉制長生不老藥的,很明顯,這玩意兒就是個騙局,方士們當然心里很清楚。
方士們老老實實煉丹就罷了,偏偏有些人喜歡聚在一起妄論朝政,說始皇帝壞話。結果呢,被始皇帝知道了,要責罰。結果,有兩個方士逃跑了,始皇帝大怒,派人抓捕。方士們相互揭發,越抓越多,最后抓了四百多人,全部活埋了。
而扶蘇呢,正是因為活埋這400多方士而進諫,當眾頂撞了秦始皇,秦始皇總是要有點表示吧,否則皇威何在?于是,明貶實揚,將扶蘇發配到邊疆,統領幾十萬精銳,等著接班呢。
我們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一定是一個智商過人的雄主,一定明白僅靠武力鎮壓,是解決不了長治久安的問題的。
秦始皇當然也知道,人遲早是要死的,只不過是早死晚死的問題。當然,如果能找到靈丹妙藥,讓自己能多活幾年,也是很好的事情。
古代的醫術不發達,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怕死也是人之常情。特別是盡享榮華富貴的帝王,更是希望自己能長壽。當時不是沒有長壽的先例,孔子活了73歲,其曾祖父秦昭襄王則活了75歲。秦昭襄王死時,秦始皇贏政已經8歲了。
實際上,秦始皇活了50歲,在當時也算是長壽的了。
那麼,秦始皇當然會考慮接班人的問題。如果沒有考慮接班人,也不會將自己稱為始皇帝。既然有始,就有二、三......終。
而扶蘇,就是秦始皇心目中的接班人。實際上,扶蘇仁、賢,名聲顯赫,又和王、蒙兩大實權家族結交,如果扶蘇接班,是最穩妥的了。所以,派扶蘇去協助蒙恬抗擊匈奴,掌握幾十萬秦國精銳,不是在處罰扶蘇,而是在培養扶蘇。
可是,秦始皇萬萬沒想到,自己被趙高這個自己最信任的死太監給算計了。
果然,最不可信的還是死太監。歷史上,太監亂政的事兒,一浪高過一浪。
扶蘇的為人,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有過記載:
司馬遷《史記》:「扶蘇為人仁。」 「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
扶蘇其名來源于《山有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出于《詩經》 ,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顯見對此子的喜愛,寄托著他無限的期望。
而《詩經》,大家都知道,這可是儒家圣人孔子親自編訂的,被視為儒家經典著作。這說明了什麼?其實質就是始皇帝對扶蘇的期望。
而實際上,扶蘇確實也很「仁」,并因此讓秦始皇大發雷霆,并將扶蘇發配邊疆,協助蒙怡抗擊匈奴。
扶蘇針對始皇帝坑術士一事,曾上書勸諫秦始皇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讀并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
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于是將扶蘇發配,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 ,協助蒙恬修筑萬里長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但是,扶蘇到了邊疆之后,卻是掌握著30萬秦軍主力的兵權的。這本質上不算發配,而是在培養扶蘇,增加扶蘇的羽翼,為接班打基礎。當然,始皇帝不可能公開說「我將來要將帝位傳給扶蘇的」,而是將「扶蘇頂撞自己」被發配作為借口,行培養扶蘇之實。
可我們的扶蘇先生呢,多次當眾頂撞皇帝,皇帝勃然大怒,發配邊疆,所以,不知回旋的扶蘇,可能真的以為始皇帝痛恨自己,恨不得殺了自己。
扶蘇素有賢名,這個在後來「大澤鄉起義」時,也被證實。陳勝吳廣發動的農民起義,掛的就是「扶蘇和項燕」的名頭。對外宣傳口徑是說扶蘇還沒死呢,正在領導大家推翻胡亥的暴政呢,以此證明起義軍的正義性,胡亥是篡位的,天下人均可以誅殺之。
農民軍起義掛當朝皇帝的太子作為號召,在歷史上都很少見吧?這說明,扶蘇在當時確實是很得民心的。
那麼,有賢名的扶蘇,既然為天下百姓請命,又怎麼可能惜命、怕死,而違背父親的「旨意」,以背不孝的名聲呢?
如果始皇帝真的沒死,這份賜死詔書是真的,扶蘇抗命,結果是什麼?結果是還得死,還會牽連很多人,包括蒙家和王家,以及自己的母家。而扶蘇自己的名節也不保。原來你扶蘇怕死啊,以往為民請命、頂撞始皇帝,只不過是沽名釣譽而已。
胡亥派使者將遺詔送到上郡給扶蘇,扶蘇看到遺詔內容,就哭泣著走入內宅,準備自殺。蒙恬阻止扶蘇說:「陛下如今在外,還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讓公子你來監督,這是關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務!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你就想自殺,你哪里知道這不是奸詐的詭計呢?我請求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后再死也不遲!」使者在旁邊一再逼迫催促,扶蘇對蒙恬說:「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說完便自殺而死。
扶蘇死后,胡亥登基,是為秦二世。
蒙恬是有勸扶蘇的,而且也勸在點子上了,但扶蘇儒忠孝思想已入骨髓,看到詔書上蓋有傳國玉璽印,詔書上的語氣也和始皇帝的語氣完全相符,譴責扶蘇的內容也是句句戮心、符合始皇帝的性格和風格,從而讓扶蘇深信不疑。
之前敢于多次當眾頂撞始皇帝,說明扶蘇早就有為民請愿、甘愿赴死的覺悟。為了統一大業,始皇帝殺的人可是不計其數。而扶蘇,只不過是始皇帝眾多兒子中的一個。所以,現在自殺、舍身取義、成就賢名,是扶蘇早就打算好了的。
但扶蘇當時沒有想到的是,這份詔書是假的,而且會逆天改命,葬送了秦朝。更令扶蘇沒有想到的是,秦始皇將自己發配邊疆,其實是在培養自己、鍛煉自己,而不是真的在懲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