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兵平時也有。」錯,古代士兵全脫產的比例非常少,大部分戍衛兵能保證五日一操十日一操的那已經是相當練兵有方了。
2、平時的兵只是兵,吃的是一個兵的糧,戰時的兵需要十倍的民夫供給,吃的是十倍的糧。考慮到戰爭狀態的勞作量,可能會更高。
還有工匠,醫生等等……人吃馬嚼,都要靠肩挑背扛。騾馬?相比于征用民夫,那家伙使用成本更高,一般軍隊哪用得起。
因為古代運糧草效率過于低下,有一種蠻常規的操作叫「就糧」。不是把糧草運給軍隊,而是反過來,軍隊奔著有糧草的地方去。還有更進一步的「就糧于敵」,就是往敵軍控制區域中有糧草的地方去。無論哪種情況,戰時的「征糧」都不是特別講規矩的。在本土好點有限,在敵境往往不光搶掠,還要一把火燒光。至于殺不殺……其實不殺更狠,留給敵人幾萬難民,這些人通常會餓死很大一部分,可能易子而食,還有可能去沖擊對方軍營。
3、古代軍餉拖欠克扣是常態,歷代如此,和平時期更甚。但是戰爭動員的時候,你總得把積欠的軍餉發了吧。
4、人對饑餓的忍耐能力是相當強的,平時一天兩碗稀的也能熬著活下去。
打仗可是給你賣命的活計,喝酒吃肉不指望,總得讓人吃飽飯吧。不然反正也是生死未卜,要不要嘩變試試呢?
5、還有糧道,漫長的補給線不是水潑不進的。完全切斷糧道比較難,雙方將領都不是傻子。但是小股的襲擾,抽冷子燒掉兩支糧隊是防不勝防的事情。
6、官府籌備糧草,糧價猛漲是必然的事情。國家暴力機構會打擊太出格的囤積居奇,但是也不能讓人大出血,不然仗沒打呢后院起火也是夠看的。
7、同上,糧價越漲,越會囤糧,這不是富戶會干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本能。一部分人囤積的糧多了,市面上的糧,你猜會變少麼?
古代一場遠征耗空幾年積累,真不是說著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