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意為洪大的武功,朱元璋從淮右布衣成長為一代帝王,離不開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等一批名將的支持。
在明朝開國六公爵中,馮勝是唯一長期統領朱元璋親兵的明初名將,負責保護朱元璋的人身安全。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馮勝跟隨兄長馮國用投奔朱元璋,馮國用建議朱元璋攻取金陵作為根本,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六年后,馮國用去世,他的兒子馮誠尚且年幼,馮勝承襲兄長職位,統領親兵。
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馮勝被封為宋國公,食祿三千石,位列第五,位于李善長、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之后,排在鄧愈之前。
吳元年(公元1367年),馮勝跟隨徐達、常遇春攻克張士誠的都城平江,被提升為大都督府右都督,此時的大都督府已經是當時最高軍事機構,馮勝在大都督府的地位僅次于朱元璋的外甥、左都督李文忠。
此時,徐達、常遇春均在中書省任職,不過他們常年征戰在外,實際上沒時間處理中書省的政務,相當于是虛職,而馮勝在大都督府的任職卻是實職。
洪武五年,朱元璋徐達、李文忠、馮勝兵分三路征討北元,「大將軍達軍不利,左副將軍文忠殺傷相當」(《明史·馮勝列傳》),只有馮勝大獲全勝,斬獲頗豐。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馮勝的女兒嫁給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被冊封為吳王妃。
十三年前,朱元璋在應天自稱吳王,他能冊封朱橚為吳王,封地為杭州,可見對這個兒子的喜愛。
由于杭州是朝廷財賦重地,洪武十一年,朱橚被改封到北宋的都城汴梁,此時已改名為開封,「錢塘財賦地,不可」(《明史·諸王列傳》)。
值得一提的是,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建文初,以橚燕王母弟,頗疑憚之」(《明史·諸王列傳》)。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病逝,從此,馮勝在明軍中位列第一。洪武二十年,馮勝被任命為征虜大將軍,率穎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北征,統兵二十萬,成功招降納哈出二十余萬部眾。
洪武二十八年二月,馮勝被賜死,他的兒子均不得繼承爵位,「賜死,諸子皆不得嗣」(《明史·馮勝列傳》)。
馮勝與朱元璋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他為何會被朱元璋賜死呢?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克集慶路,改為應天府,不久被小明王韓林兒任命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七月,朱元璋下令設置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掌管親兵,任命馮國用為都指揮使。
帳前都司是江南行省直轄的機構,從二品,統轄駐守應天的各翼元帥府,下設秦淮翼元帥府、五翼元帥府等機構,朱元璋的嫡系在帳前都司占絕對優勢,常遇春曾在五翼軍任職,充當朱元璋的侍衛,「常遇春為中翼大元帥......宿衛帳下」(《明太祖實錄》)。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大舉進攻應天,朱元璋率兵抵御,令馮勝、常遇春等人率三萬帳前五翼軍埋伏在石灰山,「勝攻其中堅,大破之」(《明史·馮勝列傳》)。
可見,帳前都司的兵力至少在三萬以上,他們負責鎮守應天。通過帳前都司,朱元璋把應天牢牢控制在手里,保證了他以后對主力隊伍的絕對控制,由此可見這個職位的重要程度和朱元璋對馮勝的信任。
後來,馮勝跟著朱元璋親征陳友諒,攻下安慶,進克江州,北上安豐救小明王,圍攻武昌,幾乎與朱元璋如影隨形。
洪武元年六月,馮勝被任命為征虜右副將軍,在北伐明軍中,僅次于徐達、常遇春,高于湯和、楊璟。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把徐達召回應天,令馮勝駐守慶陽,節制諸軍。馮勝認為關陜已經平定,于是帶兵返回京師,朱元璋大怒,嚴厲斥責。
不過考慮到他戰功卓著,沒有治罪,只是把賞賜減了一大半。
十二月,王保保趁明軍南返,從甘肅帶兵進攻蘭州,于光從鞏昌率軍來援,結果被擒,不屈而死。
朱元璋決定反擊,洪武三年正月,馮勝跟隨徐達征討王保保,在沈兒峪將其擊敗。
這年十一月,朱元璋封馮勝為宋國公,誥詞是這樣寫的:「勝兄弟親同骨肉,十余年間,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明史·馮勝列傳》)。
馮勝隨侍朱元璋多年,已然成為他的左膀右臂,深受信任,難怪會被比作骨肉至親。
此時馮勝的職位仍是大都督府的右都督,正一品。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二,馮勝奉命疾馳回京,六天后,藍玉被拘押。
馮勝在京師親兵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朱元璋讓他此時返回京師,很可能是出于信任。多年前,胡惟庸案發生前,朱元璋也曾調李文忠坐鎮京師。藍玉案中,不少受牽連人員被晉王朱棡就地抓捕。
馮勝的戰斗力有多強悍呢?或許從洪武五年的這場戰役可見一斑。
洪武五年,馮勝率領西路軍向河西走廊進發,攻擊西北元軍,五月抵達蘭州。馮勝派傅友德率五千精銳輕騎,閃電般直驅西涼,攻克永昌,進至埽林山。馮勝親率主力穩健推進,與傅友德合兵后,六月進抵甘肅,接著攻下亦集乃路,最后進至瓜州、沙州而還,高歌猛進,掃蕩了北元甘肅行省全境。
洪武二十年六月,馮勝抵達遼河東岸,挺進到金山西側扎營,納哈出見到朱元璋派的招降使者后猶豫不決,馮勝越過金山,屯駐至金山東北,對納哈出的部眾形成強大的震撼力,其部將全國公觀童投降,馮勝趁機派人招降,派藍玉準備受降。
藍玉盛情款待納哈出,席間,脫下服裝讓納哈出穿上,納哈出誤認為是對自己的侮辱,用蒙古語告訴部下伺機脫身,常遇春長子常茂的部下能聽懂蒙古語,告訴了常茂,情急之下,常茂抽刀砍傷了納哈出,幸虧都督耿忠護著納哈出去見馮勝,才及時穩住了形勢。
納哈出在松花河的十幾萬部眾聞訊后陷入恐慌,紛紛逃散,馮勝令耿忠安撫納哈出,又派觀童招撫潰散的部眾。
回師途中,都督濮英所率負責殿后的三千騎兵,遭到逃散的納哈出部眾突襲,損失殆盡。
馮勝上傳捷報的同時,對女婿常茂激變之事也秉公上奏。
可是,有人告發馮勝「多匿良馬,使閽者行酒于納哈出之妻求大珠異寶,王子死二日強娶其女,失降附心」(《明史·馮勝列傳》),常茂也揭發馮勝的過失,再加上濮英的戰死,朱元璋一氣之下,收回大將軍印,讓馮勝回鳳陽,「勝自是不復將大兵矣」(《明史·馮勝列傳》)。
九月底,朱元璋任命藍玉為征虜大將軍。
藍玉舉止失當,沒有考慮到納哈出的感受,導致後來一系列事件的發生,朱元璋不僅沒有懲罰,還把讓他擔任大將軍,可能是有意扶持太子朱標的勢力,為朱標日后繼位做準備。此時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五十九歲。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是皇太子妃常氏的親舅舅,是朱標的鐵桿支持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九月,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此時朱允炆十五歲。
十二月,朱元璋加封馮勝、傅友德為太子太師,李景隆、藍玉為太子太傅,馮勝此時位列百官之首。不久,馮勝率傅友德去山西、河南練兵,「諸公、侯皆聽節制」(《明史·馮勝列傳》)。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在朱標去世的沉重打擊下,朱元璋身患熱癥,生命垂危。
若是當時朱元璋沒熬過來,馮勝無異于首位托孤大臣。也許,在最無助的時候,朱元璋還是選擇了相信隨侍多年的馮勝。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馮勝的女婿周王朱橚被朱元璋責令遷往云南,原因是:擅自離開封地到鳳陽。當時,馮勝在鳳陽,也許,朱橚是去看望岳父的。
不久,朱元璋改變主意,讓朱橚留在京師,兩年后返回開封。
朱橚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植物學家,其著作《救荒本草》、《袖珍方》、《普濟方》流傳至今,影響深遠。朱橚可能對皇室權力的爭奪興趣不大,不過,他這次不謹慎的舉止後來可能讓父親疑心他和岳父馮勝有所圖謀。
朱橚并非塞王,在藩王中的實力并不突出,之所以引起朱元璋的忌憚,或許是因為他是燕王朱棣同母所生的親弟弟,而朱棣于洪武二十三年出征乃兒不花大獲全勝,逐漸成長為實力最強的藩王。
馮勝對北方的明軍十分熟悉,北平、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都指揮使司的兵力都曾聽從他的指揮。
秦王朱樉、晉王朱棡與朱棣形成制衡。朱樉正妃是北元驍將王保保的妹妹,次妃是衛國公鄧愈的女兒,而次妃鄧氏已被朱元璋賜死,「偏妃鄧氏,因妒忌被責,自縊身死」(《太祖皇帝欽錄》)。
晉王朱棡的岳父、永平侯謝成因藍玉案獲罪被誅,世子朱濟熺的岳父傅友德于洪武二十七年被賜死。
而信國公湯和已于洪武二十七年病重,無法站立,于次年八月去世。
馮勝于洪武二十八年二月被賜死,或許是因為朱元璋的猜忌,「太祖春秋高,多猜忌」(《明史·馮勝列傳》),他想給皇太孫留下一個穩固的皇位。
馮勝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也曾對馮勝信任有加,不過二人最終還是漸行漸遠,不由得讓人心生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