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或正常人根本當不了開國之君,用普通人或正常人為李自成及其幕府辯護的,怕不是說李自成政權核心就是個廢物,其失敗情理之中?
歷朝歷代開國期濫施恩賞才正常,穩固后再整頓清理,剝離實權或清剿,劉邦開了的頭,不好好學,非得學項羽。李闖及順粉和主流政治思想對著干的心太重了。
補充:
秦博:「停封」與「激封」——明嘉靖朝以降封爵制度的演變
將侯爵放在明末清初這框架而非在順軍這框架,可以知道李自成真是打發要飯的,無甚誠意,在清廷開封王爵后,王爵價值大幅減少,加之明清公侯伯本來就無甚實權,虛名為主,實利還得看君恩,惟可世代傳襲耳,短期內,職遠重于權,至于長期,和準降武官談長期就好笑了,本來就是外人,降了就大機率養老或當前驅肉盾了事。
吳三桂已是平西伯,而李自成對已降故明中高級官僚頗多打壓排斥,加之明朝的封爵承諾就不可靠,習慣性打折兌現,狡兔死,走狗烹是當時人常識,不一定真封說好的爵位,同時卻地隔遙遠,謠言四起,況改朝換代時,人均君臣相疑,不知道投降后,答應的待遇會降幾折,清國的王爵倒是實打實封的。是時王爵貶值,對原已有伯爵的吳三桂來說,侯爵真算不什麼誠意,恰巧另一方肯封個王爵,李自成就競價失敗,爭不過了。
無論吳三桂降與不降,都不應離京遠征。吳降,不須去,尚有他口要防。吳不降,不降清,不用去,且為擋戰牌,降清,也不用去,保留戰略預備隊、整頓軍務和征召勤王軍更為重要,守城比野戰強多了。要是被困在山海關,新得且民心未附的北京被清軍偷了則更狗血,勝了吳軍,留,北京空虛,全軍走,白打還易被尾隨偷襲,分兵走,更易被尾隨偷襲。
在中國古代戰爭中,以降軍為前驅,以老人為中軍、督戰隊和駐隊(預備隊)才是常態。
一片石能打起來才算奇怪,李自成用了預備隊后被生力軍擊潰就在意料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