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個問題,叫你見過哪些涼薄的人?我經常在推薦里刷到各種回答。其實我覺得里面大部分人不過是活得通透罷了,遠遠背不起涼薄這個詞,張愛玲也是如此。
她一直都活得很通透。曾經也是個想要得到母親更多愛與關注的小女孩,刻苦學習,把得到的八百獎學金拿給母親,沒換來一句表揚,反而全被她媽輸牌桌上了,從此再沒做過任何討好母親的舉動。幾年后,她主動拿出積攢的錢換成金子給母親,稱是報恩,其實更是求兩不相欠。她媽哭著拒收,沒想到女兒竟然和自己生疏至此。因為她雖不是個稱職的母親,但她確實把張愛玲當自己親骨肉,覺得既然為人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但張愛玲卻覺得這是她欠她媽的,一定要還回去才心安。
什麼是涼薄?冷血,薄情。
張愛玲卻是個愛憎分明,有恩必報的人。她對親媽這樣,對別人更是如此。對和她最親密的姑媽(在生活上她姑媽更像她媽),即便之后遠走美國,也不時寄外匯去接濟。去美國后,港台地區的出版事務都是宋淇夫婦幫她打理,他們待她很好,如知心朋友,最后張愛玲立他們為遺產繼承人。
即便是對她好過又背叛了她的胡蘭成,她也只是及時止損,又還了胡蘭成過去給她花過所有的錢,那可不是筆小數目。這在民國那個時候是非常罕見的。我覺得這正是她重情的體現,正因看重這份感情,所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但是對自己的親弟弟,因為自從十幾歲逃出父親家后就幾乎沒見面,所以沒什麼感情,弟弟向她求助接濟時也沒答應,親姐弟好似陌生人。這麼看好像沒什麼人情味兒,尤其中國可以說是最講究人情的地方。
但這就是張愛玲,她早就突破了父慈子孝人情倫常的桎梏,這些她并不在乎,她做人做事只求對得住自己的心。
有個評論是對張愛玲和母親的關系提出質疑的 想回復但誤觸刪了…不好意思。她媽打牌輸掉她獎學金的事在小團圓里有完整描寫,是確實發生過的事情,并且一直令她耿耿于懷,更堅定了要把她媽從小為她花過的錢全部還了的想法。想了解她們母女二人關系到底如何,看這一本書就全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