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田余慶先生的話說,
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只是北方民族紛爭,一浪高過一浪,平息有待時日,江左才得以其上國衣冠、風流人物而獲得歷史地位,才有門閥政治及其演化的歷史發生。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北方統一,南方破碎,大軍南下,天下一統;如果北方統一,南方也統一,大軍南下,然后被擋住了,就是「南北朝」。
所以,南方碎片政權存在的前提就在于北方的不統一。五代十國恰恰結束于在北方占據軍事優勢的北宋。這絕不是偶然。
而現在很少會有人把中晚唐的統治和藩鎮的存在對立起來了,大多會把藩鎮視為中晚唐唐廷統治的支柱之一。隨著黃巢之后唐廷的崩潰,藩鎮體制卻存留了下來,反而成了其后數十年互相軍事征伐的主角。
在這數十年間,既不存在如漢末時期漢廷式的共主,又無北魏式的獨霸北方的軍事強權,自然就是北方此時的不統一。
綜上所述,「五代十國」呈現碎片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不統一,北方不統一的源頭則是唐廷崩潰后的藩鎮體制。當然,在北方不統一的前提下,南方呈現政權碎片化的面貌又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單純用經濟原因解釋的話,就不能解釋經濟更加發達的明清之間的南方不是以碎片化政權的形態存在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