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之前,非常重視和蒙古之間的關系,在清朝的宣傳中,滿蒙一直是一家。可以說對于清朝統治者來說,蒙古草原和東北地區是同等重要。因此清朝一開始就對蒙古進行各種防范和限制措施。
第一清朝對蒙古地區不斷分化瓦解。對于蒙古清朝的政策是完全不同。當時的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對于漠南蒙古清朝是聯合的,電視上放的和蒙古聯姻,絕大多數都是漠南蒙古。而且清朝對漠南蒙古的管理和管理中原地區是一樣的;對于漠北蒙古,清朝向之前王朝一樣,只要這些地區臣服于自己就行了;對于漠西蒙古,清朝的做法就是直接打壓。噶爾丹叛亂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清朝的分化瓦解,蒙古總體實力迅速下降。
第二不允許蒙古人學習漢人的文化。
蒙古草原雖然是蒙古族為主,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以及自己的文化。不過他們還是要對外學習的,這樣才能不斷強大。不過清朝時并不允許蒙古人學習漢人文化。蒙古人只能學習蒙古人和滿文。就這樣,蒙古徹底喪失了提升自己的機會。
第三是限制中原和蒙古之間的交流。蒙古人是草原民族,有很多生活必需品必須從中原購買。所以自古以來,中原很多商人進入蒙古和蒙古做生意。蒙古人從這些商人手中獲得很多生活必需品,甚至連很多鐵器等兵器都能獲得。不過清朝開始限制中原人進入蒙古,同時也限制蒙古人進入中原。就這樣,雙方的交流徹底被阻斷了。就這樣,蒙古各地區人民的生活出現了危機。而且蒙古也失去了對外交流的機會,這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第四對蒙古的人口進行限制。蒙古草原上生活的都是游牧民族,歷來人數都不多。總的來說,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人口就是最大的資源。哪個民族或者部落多,勢力就會強大。所以清朝想盡辦法來限制蒙古的人口,其中有一條就是對蒙古家庭孩子多的,會讓他們去做喇嘛。因為在清朝的影響下,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就這樣,蒙古有大量的成年男性做喇嘛。
通過這些政策,清朝徹底控制了整個蒙古草原。而且清朝統治者還是蒙古人的大汗,這樣蒙古人更不會反對他們了。清朝中期之后,很難再看到蒙古騎兵的身影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僧格林沁,或許是蒙古最后一個能戰斗的王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