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公司生產醫療器械的最資深的軟件工程師要被裁員了。他為什麼不去創業,打敗母公司,自己當總裁呢?
很簡單,軟件寫得好跟公司開得好是兩碼事!
一個醫療器械的公司,不僅要有軟件,還要有硬件,還要有IT部門,還要有銷售,還要有人力部門,還要有安全部門,還要有測試部門....
一個牛逼的軟件工程師,缺少了這一系列的部門,他不可能創業,只能跳槽。而且,往往技術越好的軟件工程師就越不大可能創業成功,原因很簡單,人的精力有限,在一個達到95分以上跟在各個領域都70分所消耗的精力差不多。一旦某個人在某個領域達到了95分,其他領域就幾乎很難及格。
那麼劉邦是什麼樣的人才呢?他自己可以領兵,但不如韓信。自己可以協調后勤,但一定比不過蕭何,他也能出一些奇謀,分析天下大勢卻必然沒有張良那麼透徹。
這個組織離開了誰他都能頂上去,然后讓組織能夠繼續生存直到牛逼的,合適的人才加入。因此,組織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張良,蕭何,韓信卻絕對不能沒有劉邦,因為離開了他就再也沒有人能補上窟窿。
朱元璋也類似,他自己能將兵,后期搞政治斗爭也是高段位玩家,再後來廢除了宰相,直接處理政務雖然累得兩眼通紅卻依然能保證大帝國運作良好。這種復合性的人才才真正是組織不可或缺的。所以稀缺性才是一個人在組織里價值的體現。
至于朱元璋手下那些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文武人才,說白了都是專業人才并不是通才。各方面都能達到80分以上的通才,才是最佳的領導者。理解各個部門的運作,自己能夠在必要的時候頂上。曹操,劉邦,劉邦,朱元璋,甚至。
。。都是這種通才。
因此,不是他們不想反,而是這些人心里最清楚,反了必定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