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高贊答案的價值觀定義挺無語的。
是不是真的有人覺得,所謂「重用」,就必須是劉備對關羽諸葛亮那樣,毫無戒心的把所有至少相關權力全部交付才叫重用?所謂「忠誠」,是不是得像關羽諸葛亮對劉備那樣,不管外面再大的利益、再多的富貴,都矢志不移地堅定跟著自己主公,就算親兄弟親兒子都難有的那種堅定?
如果是這樣,那劉備關羽諸葛亮這些人就不至于被傳頌幾千年了。比比都是的東西,有什麼珍貴的?
現實中絕大部分情況下,重用也好,忠誠也好,都是有一定條件代價下的上下級合作,不管古代還是現代,能在重大利益甚至生死面前還堅定合作的,都是很少的人;更多只是在面對一定問題時候,大家有條件的合作,這個合作模式就是君對臣以禮,臣對君以忠。
這才是自古政治的常規模式,如果不明白這個定義,把「重用」「忠誠」這種詞一說出來就拿劉備關羽去做對標,那基本上就把歷史理解成通俗小說層次了。
先說說咸豐死的時候面臨的幾個問題:
1.南方太平天國勢力依然不小,雖然在天京事變后擴張勢頭有所緩解,但是隨著陳玉成、李秀成等人的成長又有了一定上升勢頭,就在這一年,還一度逼迫武昌、攻占江浙多地,而且和北方捻軍聯系甚密。如果稍有不慎,太平天國隨時可能再次對清廷造成致命威脅。
2.辛酉政變后,咸豐留下的政治平衡被打破,肅順等八大臣被清洗,實際上最高權力機構軍機處里全部成了奕?一派的人馬。固然此時兩宮皇太后可以制衡,但在封建社會,尤其是長期明令后宮不得干政的清代,靠沒有任何娘家勢力的兩個女人,對付親王帶領的軍機處,有多少勝算?昔日多爾袞欺凌幼主不是沒有先例,而此時奕?在朝中的勢力,比多爾袞的開局恐怕還好,假以時日,誰敢說恭親王是做周公還是做燕王?
3.地方實力派在與太平天國戰斗中,羽翼逐漸豐滿,曾國藩等人已經不可替代。之前太平天國儼然要滅亡清朝,曾國藩等人又在官場不同程度失意,需要通過戰斗來體現自己價值。但此時太平天國進取之勢已經控制,曾胡李左這些人又有了足夠地位。下一步,這些人會怎麼做?會不會像漢末諸侯一樣成為軍閥?會不會像唐代藩鎮一樣保存實力?會不會像明末軍頭那樣養寇自重?
4.經歷二次鴉片戰爭后,大清國算是真被西洋人打服了,西方列強也算徹底看穿大清的外強中干,那麼下一步怎麼去做洋務問題?怎麼能不再被欺負這麼狠?
歷史上看,這幾個問題都沒有出現,而且似乎解決的都很順利。太平天國在1861年的攻勢就像一次回光返照,之后一路走向滅亡;奕?似乎在中央一直就是慈禧的副官一般,需要干活就能干活,想要下台就帶著自己軍機處全體心腹一起下台;曾胡李左等人就是鐵桿大清忠臣,一個個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難道就是大清運氣真的這麼好?反賊無能,皇叔負重,能臣死忠,洋人仁慈?
怎麼可能!哪一朝人性都差不多,大清能撐過去,就是有原因的。
這個原因就是最高領導人把握好了「平衡」。
最高領導人的平衡,就是相對來說,各類人才能做好自己的事,但同時又受到一定制衡,所以既不至于發揮不了價值,又不至于越來越一家獨大越來越膨脹。
宗室能夠保證對大清的忠心和責任感,團結貴族是拱衛皇室的基礎,尤其清朝的統治中,皇族一直是個重要勢力,所以慈禧一直給予宗室成員一定力量,讓其能夠拱衛清廷。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該用的時候都要用,甚至醇親王、慶親王這種本身實力一般的還要適當培養。
但是宗室力量同樣會出現權力欲過勝,甚至會出現將天下當自家、外人都是奴才這種雖然符合封建倫理但實際上會把人得罪完的行為,更何況宗室一旦得權,野心會怎麼膨脹真的很難說。
所以當整個軍機處都跟著王爺走時候,慈禧再不防范,真的就賭恭親王是個周公麼?
洋務派是大清的棟梁,曾李左張等人對大清都有著不世之功。問題是洋務派是能干,但能干的人思路也必然活躍。這些人物哪個不是三頭六臂,長袖善舞,就算本人對大清忠誠,下面又誰不是門生故吏一大堆,這些關系網又會怎樣?曾國藩面臨過下面近乎黃袍加身的暗示;天平天國被絞殺后整個東南地區可謂水潑不進、針扎不入,朝廷派的兩江總督,都居然莫名其妙的被刺殺;一個并不復雜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都能百余名官員結成的關系網互相庇護;李鴻章可以跟外國簽約時候都夾帶私貨;張之洞可以和朝廷通緝犯不清不楚;乃至后面甚至可以東南互保。
為什麼?因為人既有能力又有資源,就很容易有更多想法,至少會因為手下盤枝錯節的關系被迫有多的想法。
咸豐當年發現要平太平天國,不得不用曾國藩這種能臣,但是卻扣扣索索不愿給曾明確高官,為什麼?因為知道曾國藩官位高了,全盤統帥了,今后走向就說不準了。慈禧、恭親王的心胸比咸豐大,知道天平天國是燃眉之急,耗得越久大清的血放的越多,所以果斷給了曾國藩高位。曾確實報答的清廷的厚待,確實也恪守臣規,但從刺馬案就能看出,地方實力派的尾大不掉已經不可避免,朝廷高官能死的這麼不明不白,下一步會干什麼?
洋務派是能干,能干的都是地方實權派,軍隊有實力,經濟有財力,現在地方政局又完全控制,下一步還得什麼胃口?這時候慈禧就算愿意拿曾國藩、李鴻章當諸葛亮,下面整個東南大大小小的實力派都能做諸葛亮麼?更何況,能草草結了刺馬案的人,能宰相合肥天下瘦的人,真的就是諸葛亮嗎?這時候如果不再控制、分化洋務派,今后會怎樣?
譚嗣同等維新派是最終都終于大清,但幾個書生,同時對洋務派、清流、重臣都發炮,一上來都能想到政變模式,這些人真的能讓大清平穩。說康有為「小人」的,可是已經被慈禧排擠出局十年的恭親王;殺唐才常的,可是洋務派大佬張之洞;對付六君子的,可是能臣榮祿。這幾個互相沒什麼關系的能結合起來,可見維新派已經引爆了多大的政治危機?
你還能指望靠譚嗣同就收編革命黨?且不說靠一個譚嗣同,怎麼解決得了科舉廢除等後來一系列舉措中導致的知識分子進入革命黨從而革命黨實力大爆發問題。單說在1896年,各派的危機就得爆炸一次。
清流手里無兵無財,權力都是來自皇家,這派可該忠誠吧?問題是徐桐剛毅們有多少心思,這群人發展起來又會不會明朝士大夫模樣?其不說這些惹事的,即便能干的,比如瞿鴻機,后面已經和封疆大吏瓜葛一起,這還能是安穩的清流麼?
所以對清流又用又壓制,才能確保這股力量能參與平衡又不至于壞事。
本質上,清朝自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個內外打擊后,已經風雨飄搖。對內而言,中央和地方實力派已經形成,皇權的威嚴已經日薄一日;對外而言,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經到來,該怎麼走既不至于被外國列強吞并或徹底殖民,又不至于在改革過程中讓大清國更早毀滅。這就是擺在慈禧面前的問題。
慈禧的方式就是在盡量用好每一派、每個能臣基礎上做好平衡。
用宗室但是分化宗室(醇親王與恭親王矛盾),并用清流制衡宗室。
用洋務派,承認洋務派的地方實力,但是劃清楚界限,一旦過線就有敲打,確保洋務派不得不在忠臣和梟雄之間偏向前者。
對于激進改革力量,打擊快速手段的維新派,但是籠絡真正地方實力雄厚的立憲派,保證大清的存在。
慈禧知道自己的權力是怎麼來的——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靠各個階層博弈之后不得不選擇效忠的。也知道沒有人是圣人,一旦局勢改變,忠臣翻臉做反賊也是分分鐘的事。
在慈禧身后看,也能看出一旦統治者破壞了平衡,是什麼結果。當載灃把宗室、重臣、立憲派的平衡破壞后,本來已經陷入低谷的革命黨一個貿然起義,就激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帝國轟然倒塌。
當然,從歷史來說,中國面臨從未有過的變局,依靠作為封建帝國的大清,固然有維持國家不瓜分豆剖的意義,但就算再努力,也不具備真正帶領中國進入近代化的能力。所以,這時候給清朝續命,到底對中國是好是壞,或者說續命到多少是最恰當,很難說。但不能說慈禧對清朝壽命沒有貢獻。她這種續命,對中國未必好事,但真的對得起大清了。
就怕看歷史小說化,由果索因。恭親王、李鴻章、譚嗣同、瞿鴻機們結局都是大清忠臣,但關鍵不是他們天生就是大清忠臣,而是依靠外界條件的促使,讓他們每次權衡后都走忠臣的路。至于這個「外界條件」,才是領導人政治手段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