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網友提到「女婿」問題,忽然想起先秦時代精于投資的呂家了。
我們知道,呂不韋琢磨透了立君之利以后,就放棄了耕田之利、珠玉之利,投資了秦國,有生之年實現了秦國的盛極一時,為此后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後來又有呂公投資了劉邦,一開始他的目的大概就只是在當地混個明白,然而最后的回報是漢朝。
其實還有更早的。
姜太公,姜子牙,也叫呂尚,又名呂望。還有太公望、師尚父等名號。總之,怎麼稱呼的都有,也不能說都錯。
你不能說他沒投資周王朝。
要說投資國君,獲利最大的其實就是姜子牙。封建東方、世代君侯的姜太公,比吃藥自殺的呂不韋、死后族滅的呂公強了何止百倍。
從這個角度來講,前陣子上映并飛速過氣的垃圾同名動畫電影,把姜子牙塑造成一個枯木一樣枯萎麻木的怨婦,簡直就是「死錯了人」(某人的丈母娘死了,他想去祭奠,就委托私塾先生撰寫祭文。
先生按照古書,抄寫了一篇祭悼岳父的文章。主人責怪先生寫錯了。先生振振有詞地說:古書白紙黑字印得好好的,怎麼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
在充滿文學色彩的《史記》記載中,呂公選擇劉邦,只是一眼相中就決定了。這是很傳奇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另一件傳奇的事情:
唐高祖李淵求親的故事。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有一個女兒。公主的丈夫竇毅在征婚的時候,拿出了一副孔雀圖,讓求婚的人射箭。但是他并不明說射中什麼地方才行。結果很多人射中了孔雀卻不能成功。最后,李淵兩箭射中了孔雀的兩只眼睛,成功中選。于是有了一個成語,叫做「雀屏中選」。(高祖太穆皇后竇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總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陽長公主。
后生而發垂過頸,三歲與身齊。讀《女誡》、《列女》等傳,一過輒不忘。周武帝特愛重之,養于宮中,異他甥。時武帝納突厥女為后,無寵,后尚幼,竊言于帝曰:「四邊未靜,突厥尚強,愿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但須突厥之助,則江南、關東不能為患矣。」武帝深納之。毅聞之,謂長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乃于門屏畫二孔雀,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前后數十輩莫能中。高祖后至,兩發各中一目。毅大悅,遂歸于我帝。)
漢唐兩事比較來看,唐代的故事用傳奇的筆調記載了李淵的射術高明,記載了竇毅不明言規則、從旁觀察諸公子才德的精心安排,同時記載了前后數十人不能射中目標的情況。漢代的故事則沒有這麼豐富,而是直接記載了劉邦被呂公選中的事情。
那麼對比李淵的故事,我們就可以想一想,呂公是不是也對女婿做過這樣的挑選呢?是不是也有那麼一些人,被呂公淘汰了?從常理來說,這是大有可能的事情。
當然,僅僅如此,并不足以作為確鑿無疑的結論。但是,這足以動搖「看了一眼就把女兒嫁過去」的觀點了。
作為一個流亡異鄉的大族首領、後來他的兒子呂澤等人也在亂世拉起了一支隊伍,作為這樣一個負有家族責任、必須計略深遠的人物,呂公應該是對女兒的婚嫁做過充分考慮的。
漢初的歷史由于記載的混亂,出現了很多謎團。我們無意于此時追究記錄者的責任。但是終究為此感到惋惜。劉邦的婚姻狀況歷來是撲朔迷離的事情。他的長子劉肥年紀還要大于劉盈。歷史記載中,將劉肥說成是劉邦與「外婦」曹氏的非婚生子。
但是這歷來引起很多疑問。因為天下沒有先有小三后有原配的道理。特別是劉邦在封贈劉肥時出手極其大方,凡能齊語者一律屬齊王。一般都說齊國七十二城,劉邦卻封了七十三城。後來劉肥入朝,漢惠帝劉盈在飲宴時請劉肥上座,尊之為兄,呂后大怒,幾乎遭到殺身之禍。這讓一部分人產生了劉肥才是劉邦的嫡長子的猜測,并進而認為呂后的婚嫁存在政治交易的問題。甚至有網友認為就是為了讓劉邦當替死鬼,送刑徒去驪山。不論猜測如何牽強吧,總之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就是劉邦與劉肥的關系。這就直接導致呂后與劉邦的婚姻關系很不正常。
所以,不管怎麼說,我們也不能說,呂后的父親看了一眼劉邦,就把女兒嫁給他了。
現實中,如果說有人在你已經有兒子的情況下還要和你聯姻,一定有問題。
我們通常都會問:
難道你家里有礦嗎?
李淵是北朝貴公子,他的家里真的有礦。但是和他一樣家里有礦的人非常多,他們都沒有抱得美人歸。雀屏中選,這個事情真正選的,是那種既弓馬嫻熟、又力爭上游的子弟。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會在選擇目標時,選擇最集中、最拔尖的雀目。
劉邦就算是在豐沛小有名氣,也不算什麼特別富裕的豪門。況且他已經是一個家里有娃的中年人了,有什麼必要聯姻呢?除非他有著豐富的游俠經驗,為了保護家人而隱婚,所以引起別人的注意。但是別人跟他聯姻,他也應該心里有數,也會做出推拒。如果他仍舊推拒不成,那就只能是呂公一心要聯姻了。那麼,呂公究竟出于什麼考慮,一定要與劉邦聯姻呢?
由于歷史記載的缺失,我們已經很難知道了。
有時候會忍不住想吐槽一句「該記的不記」。
參照其他資料來看,張良見到劉邦以后,驚異地說「沛公殆天授」。那時候的劉邦已經四五十歲了。我們常說,很多人年紀大了以后,學習能力就下降了,無法接受新事物了。但是已經開始步入老年的劉邦,依舊可以得到天才戰略家張良如此盛贊,他的思維活躍、思維敏捷、思維清晰,應該是極為出眾的。
我們在分析歷史上一些君主不能做好職責的時候,經常說「缺乏帝王教育」。可是劉邦除了少時讀書、然后出去做游士以外,大部分時間都只是在家鄉結交豪俠。這也算帝王教育嗎?作為戰國末期大國韓國貴公子的張良能夠說出「天授」一詞,這甚至反而說明劉邦在與張良交談之前,根本沒有接觸到過張良才接觸到過的戰國貴族教育。
三晉地區早在三家分晉以前就有集中教育貴族公子的傳統,他們是真的見識過帝王教育的。
所以我們大略只能猜測說,一方面,劉邦表現出了極其優秀的素質,在豐沛具有重大的影響力;一方面,縣令和呂公由于各方面考慮,在特定形勢下有長期或者緊密聯盟劉邦的必要,所以才達成了聯姻的合作。具體怎麼回事就不好說了。如果是拍電影可以發揮一下,但是也不能發揮得太過分。
但是劉邦畢竟只是亭長,還是比較弱勢的。一般強勢方與弱勢方聯盟,弱勢方需要冒更大的風險。所以這可能為後來劉邦需要承擔押送刑徒或者勞役(為了省事一直都說是刑徒,這里注明一下)的高風險任務埋下了伏筆。
另外說個題外話,考慮到秦始皇陵用了大量的水銀,所以刑徒們未必都是被驪山陵墓繁重的工作累死的,也有可能是直接被水銀毒死的。
或者毒死和累死同時起作用。但是無論如何,都引起了民眾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