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回答比以前進步多了。至少現在知道詔書這種東西是秘書部門起草的,蓋上章就是真的,不需要皇帝親筆。所以扶蘇接到的就是真圣旨。
而且趙高李斯都是老官僚了,肯定會想盡辦法封死扶蘇的出路。所以宣詔的時候可能就已經很難翻盤了。
所以說,李斯很關鍵。他和趙高結合,可以寫出一份很合理的賜死詔書。
一般來說,解讀到這里,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扶蘇會輸了。
但是這還不夠。
勝勢轉化為勝利需要一個過程,失敗也是同樣的。
可能性變成必然性,還是要考慮到實際牽扯到的各種因素的。
就這個事情來說,這個詔書即便做得再完美,也并不是完全無懈可擊的,里面還是有牽強的地方。
比如說,秦始皇要賜死扶蘇,必然要有關鍵事件催化。
那麼,倘若扶蘇在近期沒有與秦始皇發生激烈沖突呢?那麼這份詔書就會變得非常假——無論寫得有多真。
或者說,即便扶蘇近期再一次與秦始皇發生了矛盾沖突,扶蘇也認為會引起秦始皇的雷霆之怒,那麼賜死也就是一種十分出格、但并不算毫無可能的事情,還算有合理性。
然而仍舊有牽強的地方。
這個牽強,缺乏歷練的人看不出來。
在面對賜死這樣的詔書時,扶蘇應該在請求面圣、抗命舉兵、喬裝潛逃等幾個選項中做選擇,而不是直接死,導致事情沒有挽回余地。
人的決策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一旦扶蘇死了,就不存在改變的可能了。
扶蘇的問題,就在于他放棄了。
所以,在這里有一個很關鍵的細節:
為什麼蒙恬要阻止扶蘇自殺。
從最淺顯的角度說,即便秦始皇真的要殺扶蘇,扶蘇、蒙恬就不能爭取秦始皇回心轉意了嗎?
從更加深遠的角度說,無論秦始皇要不要殺扶蘇,倘若扶蘇有不被殺的實力,秦始皇就不會回心轉意了嗎?
一開始,對于蒙恬阻止扶蘇被殺這個細節,大部分人考慮得其實過于淺顯。有的是簡單當做蒙恬看出圣旨是假的,所以才憤而抗命。有的是從陰謀論角度,判定蒙恬也不知道圣旨是假的,但是可以帶著扶蘇起兵抗旨。
但是直接從最簡單的角度來說,正常博弈,都是要避免走到這樣無法挽回的地步的。
所以,就算詔書是真的,蒙恬也要阻止。
政治家不是做題家。
上級說了就聽,這是好學生,卻未必是好戰士。
上級的意見你一般是要服從的,而且要交出上級滿意的工作方案。這個時候甚至要避免提出異議、引起誤解。但是上級的意見有重大風險,怎麼辦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提出一個婉轉的方案,借助程序把事情轉化,把風險分擔出去。一種是當面吵架。一般來說這種工作方式是不提倡的,因為不論事情辦不辦得好,自身的風險都太大了。
扶蘇的問題就在于,他始終沒有回避自己的風險。這實際上是一種擔當精神。
對于扶蘇來說,風險積累越來越大,他也是擔心的。這也是他輕松自盡的緣由之一。可是做題家一般不會知道,鋒芒也是一種風格。別人會覺得你的抗壓能力很強。所以你以為自己是個普通人,別人卻以為你是鋼鐵。
對于扶蘇來說,他和秦始皇多次爭論,總是讓所有人很尷尬。那麼在周圍人的眼中,扶蘇就是個不怕死的。
所有人都覺得,他有著充分的對抗壓力的準備,最高對抗賜死的準備。
所以扶蘇去監軍的時候,蒙恬表面上是被扶蘇監督,實際上是在保護扶蘇。蒙恬甚至有可能判斷,自己就是扶蘇用來關鍵時刻抵抗壓力的重要力量。
扶蘇給蒙恬監軍,這是一件三方都很尷尬的事情:
秦始皇的尷尬在于,公子監軍,無論雙方關系是否友善,他都不敢輕易動他。
所以這也可以解讀為秦始皇要保全扶蘇的一個策略:我早就氣得想殺你了,但是我知道你沒有壞心思,很不舍得,干脆給你一支大軍,你自己保護你自己去吧。這造成了一個危險,就是父子之間有了空間上的嫌隙,易于被乘虛而入,為後來沙丘之變提供了操作空間。
扶蘇的尷尬在于,出外監軍,無論雙方關系是否友善,都導致自己遠離了政治中心,未必有機會回去繼位。正常來說,扶蘇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選定合適的內線,隱藏起來在關鍵時刻動用,接應自己回去繼位。甚至有可能扶蘇自己沒有選,但是有的人已經做好了做內線的準備。從歷史記載來說,扶蘇要麼沒做準備,要麼失敗了。由于記載太少,我們已經無法驗證到底是哪一種情況了。
蒙恬的尷尬在于,作為大將,夾在父子之間,如何操作會非常考驗技巧。
把公子整沒了,皇帝不高興,自己吃虧。把皇帝整沒了,公子一開始會很高興,但是時間長了……所以,蒙恬最佳的操作,就是在父子之間做緩沖。當秦始皇要賜死扶蘇時,他要勸阻。當扶蘇要起兵打死秦始皇時,他要阻止。
蒙恬這種狀態,歇后語叫「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
所以在歷史上,扶蘇賜死,蒙恬無論是否知道詔書有詐,都要阻止。
然而這些反應一定是被趙高和李斯算計在內的……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些人都這樣精明,自己去了這個時代怕不是很難活過三天。其實不要這樣想。很多網友只是因為太年輕所以才不理解這樣的問題。稍微經歷點事情,也會這樣精明的。只是希望到了那時候,不要忘記自己當初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