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用兵總會有糧草不足的問題?
查看全部 47 個回答
回答1
2023/12/19

ADVERTISEMENT

關鍵還是運輸,從古到今,運輸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從秦朝開始就有秦直道,就是為了方便遠征與運送物資

在古代,一個將領會不會打仗,關鍵就看他是否會設置補給線,從補給線路的水平,就可以看出一個政權及其將領的綜合水平,沿途的關卡既是為了防備后防,又是保證補給線的通暢,很多戰役都是圍繞補給線展開的,把運輸這條主線抓住,對于很多軍事斗爭就能看的特別清楚

不光士兵物資糧草補給需要良好運輸,軍隊運動也要有速度,古代騎兵的重要性不在于沖擊力,而在于騎兵的速度。步兵經過特殊訓練與裝備是可以完勝騎兵的。戰爭講究的就是能聚能散出其不意,騎兵的運動能力和偵查能力,很大程度上就能占據戰爭的主動,能快速運動的力量是具有很大威脅性的,古代就經常修筑城池來防備游牧民族

ADVERTISEMENT

為什麼總會有糧草問題,就是因為運輸總是出問題,要麼就是路途遙遠,要麼就是沒有辦法很好保護線路或者遭遇敵襲,那個時候海洋要比陸地更加快捷,所以歐洲大航海,從荷蘭開始,歐洲國家開始打遍全球,就是因為借助海權優勢構筑貿易網和運輸線,打造全球體系,很大程度上,海洋彌補了陸地上后勁不足的缺陷

糧食是來用不是來儲存的,關鍵就是要在對的時候用到對的地方,儲存是次要因素,運輸是最主要的因素,在陸地上,運輸沒有辦法發揮海洋上的功效

在古代,你不要固態的看一個政權儲備多少糧草,你要考察一個政權,它的糧食體系是否運轉健康?是否能夠在任何時候滿足一定的效率?這樣就可以擺脫固態的歷史評價,從制度的角度去看,一個政權的興衰

終于到了近代,鐵路發明出來了,引發了陸權復興,讓大陸軍國家可以快速整合兵力物資輸送到任何一點,可以說這個時候海權國家已經沒有辦法與陸權國家抗衡了,因為人是陸地生物,制海權本質上是為制陸權服務的,陸地國家通過革新運輸,已經能夠很大程度上整合陸地空間了

ADVERTISEMENT

戰爭總是立足于平台,不同的時代,戰爭的平台不同,在今天,戰爭的勝負取決于你能否在任何時候集中足夠多的工程師與程序員,在一個平台內進行集中突擊,這就是今天的糧草問題

不要以為糧草充足了,我們古代的政權就能夠打天打地,能夠擺脫近代以來被殖民的命運了,這恰恰是被今天的宣傳蒙住了眼,連門都沒入

重要的是背后的體系問題,是制度上的不同產生的質變,不要讓思想浮在表面上,不要再沉迷于古代的經驗,現在已經是深水區了,你要勇于面對現在才行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12/19
你可以試一試,搞一個大背包,里面裝適量的食物。背著這背包走路,餓了就吃這背包里的食物,看最多能走多遠。注意啊,裝得少了,能吃的就少,于是路程會縮短;裝的多了,太重太累,于是路程也會縮短。總之,你能走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12/19
對天朝古代史缺乏了解,但對羅馬史略有一點點了解,就拿羅馬舉例吧。為了避免別人說我選擇的都是強盛時代的拉丁羅馬,就拿天天被人嘲諷的敗仗停時期舉例好了。不過這里用的數據是查士丁尼大瘟疫之前的數據,查士丁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12/19
大家應該知道清水健能一次搞六個,巔峰是90分鐘十五次但是你讓他搞12個,或者90分鐘30次你認為只要清水健身體素質提高一倍就行實際上要提高好幾倍,才能達到一倍的要求也就是建筑里邊說的,當到達一個極限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12/19
你以為的糧草供應,是點對點,或者說像游戲一樣,有一個虛擬倉庫,前線士兵即時消耗。中間沒有損耗,也沒有調配的概念。但是,但凡稍微講究點物流的游戲,比如《皇帝·龍之崛起》,比如《工人物語2》,因為有了物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3/12/19
首先,還真就打仗吃的多,我平時一天三頓,休息天可以不吃飯躺一天,真覺得餓了,一大瓶冰紅茶就可以了。其次,平時和打仗是兩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12/19
打個比方,你平時吃飯一天三頓很容易,想吃什麼都有,不想做可以下飯館叫外賣。但是這次你想去沙漠旅游,感受下沙漠風情,你出發前是不是要準備好充足的水和干糧?因此你需要開一輛大點的車拉著這些水和干糧,你自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12/19
1、「那些兵平時也有。」錯,古代士兵全脫產的比例非常少,大部分戍衛兵能保證五日一操十日一操的那已經是相當練兵有方了。2、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12/19
中國古代有一種養兵的方式叫「屯田」,也就是讓當兵的平時種地,戰時打仗。對于士兵來說,屯田是可以保證自己吃喝不愁的,但很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12/19
因為古代的后勤運輸能力太差了。古代運輸糧食的過程中損耗非常大,甚至有記載十不存一。這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運輸方式緩慢,糧食作為容易腐壞的物品,轉運時間過長會導致部分糧食在運輸過程中腐壞變質。二是存放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12/19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漢武帝北征,我記得沒錯的話應該是24:1的到達率,這啥意思?就是運24噸的糧食才能到1噸,為啥?因為古代沒有木牛流馬,全靠人力,運氣好了還有驢呀騾子呀用用,但一般不會用,除非實在太遠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12/19
因為用兵打仗和駐扎在一個地方對食物的消耗量完全不同。駐扎在一個地方時,士兵可以征收當地的糧草,就地生火做飯。甚至可以自己種糧食自己吃,這樣對糧食的消耗是很少的。用兵打仗時,成千上萬的士兵是需要到幾百甚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12/19
最直接的原因,古代路況差,運輸能力差。現代1輛貨車,至少可以運50噸,1天就能跑1000公里。火車更不用說了,2天,就能從上海運送10萬噸的貨物去新疆。海運,30天,30萬噸貨物,就可以從南美洲運到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12/19
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孫子兵法首先大家要明白,古代的軍糧,兩千年來一直都是小米,就是谷子,古代叫粟主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12/19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的腦中立刻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士兵:「將軍,我們餓,我們要吃飯!」題主:「什麼?你們前天不是吃過飯了嗎?」…………………………題主對于打仗這個事情的態度是不是太兒戲了?打仗不是做游戲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12/19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之所以耳熟能詳,就是因為它道出了古代戰爭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即遠距離糧食運輸問題。對此問題,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有詳細描述,詳述如下:「余嘗計之,人負米六斗,卒自攜五日干糧,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12/19
同樣是十萬兵,平時可能分散布防在二十個地方,每個地方五千,地方上如果有五萬戶,十戶供養一個兵,不難。打仗的時候,這十萬兵被集結起來,到了一個地方,那就變成了五萬戶供養十萬兵,一戶供養兩個兵,顯然供不起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12/19
因為古代打仗的時候最難的不是生產糧食,而是運輸糧食,尤其是要源源不斷的、按時按量的把軍需糧草運往前線,所需人力、畜力其實遠遠比真正上前線打仗的士兵要多的多。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一段內容對古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12/19
即使是二戰,大部分軍隊離開鐵路線,碼頭遠點,士兵吃的啥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于作戰地域有啥可以搶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12/19
有一天,你突然穿越了,來到了一個王朝末年:邊陲虜奴反叛,內部流民起義不斷!醒來之時,你發現圣旨駕到,你被封為征虜大將軍,東拼西湊給你湊了五萬人!你率軍浩浩蕩蕩朝著邊陲行進!報:「將軍,兵馬未動,糧草先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12/19
這個事其實題主說的沒錯,明明都是要吃飯,怎麼打起來就不夠吃呢?這不合常理啊!這個要在兩方面來說1:在常備軍之外,往往會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