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回答一個吧
補一點:文明≠王朝
埃及文明大約誕生于5300年前涅迦達二期,埃及王朝誕生于5050年。
蘇美爾文明大約誕生于5500年前烏魯克時期,蘇美爾王朝誕生于4800年。
中國文明大約誕生于5200年前(這個時期至少有3個文明基本成型:油子嶺晚期的江漢文明,良渚早期,紅山晚期),中國王朝誕生于3700年(按許宏的說法二里頭是中國第一個具有王朝氣象的社會)。
所以二里頭是不是夏朝,夏朝有沒有4000年根本不影響5000年中國文明史,「王朝」是「國上之國」,是文明的高級階段而不是文明的起點。
關于文明的定義以及中國早期文明的一些情況: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57380636/answer/156839344
回歸原題:「夏朝不被國外考古承認」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1、夏朝在國外是有不同觀點的,既有承認也有不承認,并不存在一個能代表整個「國際」的學術界 統一口徑不承認夏朝。
——《世界史前史》布萊恩 費根
——《人類文明史圖鑒02神王時代》
2、看到有人回答無法自證,這個算是回答到了關鍵點了,但是并不完全準確。
簡單來說,這里夏朝無法確認(包括國內外都無法確認),原因在于概念混淆。
「夏朝」是文獻歷史學中的概念,而我們一般人想了解的考古學中的夏朝(實際上就是想了解夏朝是否真實存在,考古學就是還原真實)。
這里可以回答「夏朝」肯定存在,不過是存在于文獻歷史學中。它的特征就是:名字上「夏朝」,時間上的前2070年-前1600年,王朝都城在尹洛河流域的斟潯,陽城等(這些特征還有很多,這個非常重要,這是下面辨認考古遺址是不是「夏朝」的依據,和特征契合越多、契合的因素越重要越好,文字自證是最重要的因素)。
那麼考古學中「夏朝」是否存在呢,目前只能證明一部分,還不能確認是否存在。注意這里不能確認的是叫做「夏」的這個文明政權,并不是不能證明有一個文明。
事實上在夏紀年內(前2070-前1600)中國有很多文明政權,在文獻中夏活動區域(晉南-河南)也發現了文明政權。這里最契合文獻中「夏」的因素的就是王灣三期-二里頭這一系文明。
時間上:王城崗-前2102年-前1860年(大城)
新砦-前1870年-前1720年
二里頭-前1750年-前1500年
夏朝:前2070-前1600年。時間契合(城市與王朝建立時間未必絕對一致)
地理上:如下面幾幅圖,這幾個城市大都能和文獻中夏朝都邑對應(不是像特洛伊那樣的一座城對應,而是一堆城都能對應)。
規模和文明程度上:
本圖說明了這些城市的規模,也許王城崗看起來30萬平方公尺很小,但是同樣是古文明邁錫尼古城只有3萬平方公尺。
本圖說明了這些城市的技術水平,能制作銅容器,代表了銅器制作水平已經比較成熟了。
這兩幅圖分別代表了夏時期這個文明的影響范圍和核心區域,核心有幾千上萬平方公里(劉莉認為有2萬平方公里),影響區域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與之相比,古王朝時期埃及也就3萬平方公里左右。可見此文明的勢力也非常強大。
從上面幾個方面可以看出,這個是個和夏朝耦合度非常高的文明。那麼它是否是夏朝呢?——非常可能,我只能這樣說。目前沒有決定性證據,但是這麼多因素都指明它就是夏朝,所以可能性很高。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不能證明夏朝并不代表就沒有文明!!!中國文明有5200年以上(社科院),而在3700年前有這麼一個廣域王權國家(王朝),我們完全可以說商朝之前的二里頭就是中國第一王朝。
3、其他國家的情況是什麼樣呢?
邁錫尼:我們集中在所謂「文字自證上」,就不提米諾斯了,米諾斯線性文字A并沒有被破譯,自然也就無法自證。而邁錫尼呢?
目前發現了4000多塊泥板,基本只涉及經濟管理內容,我們并不知道這個文明具體情況,關于其屬性也大多是推測,如阿西亞瓦王國,「推測」是阿卡亞人邁錫尼國家。
而線性文字b中也根本沒有出現邁錫尼名字,沒有記載文獻中邁錫尼霸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文字角度上,邁錫尼遺址和文獻中的「邁錫尼王國」耦合度是不高的。那麼用王灣三期-二里頭的例子看,邁錫尼又憑什麼被認為就是文獻中的那個「邁錫尼王國」呢?
綜上,如果王灣三期-二里頭無法確認為文獻中的夏朝,那麼邁錫尼又憑什麼被確認為文獻中的邁錫尼王國呢?我覺得這點值得所有人思考。
我也來一個未完待續吧,有空再說說其他文明
再來說說埃及:
古埃及并沒有一個連續完整的國王統治年代順序表。
埃及年代學建立所需要的主要依據是王名表,即古代埃及人記錄國王名字及相關重大事件的一種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埃及歷史上重要的文獻資料。帕勒莫石碑(Palermo Stone)就是其中之一。帕勒莫石碑共有七塊殘片,其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塊珍藏于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帕勒莫博物館,其余殘片分別收藏于倫敦和開羅等地的博物館內。帕勒莫石碑上刻有目前已知歷史最悠久的王名表,它羅列了前王朝末期至第五王朝早期歷代法老的名字,從第三王朝開始記錄的內容增加了祭祀和尼羅河泛濫等大事記。
第二件重要史料是一份收藏在都靈博物館中的紙莎草文獻,它也因此被命名為「都靈王名冊(Turin Canon)」。該王名冊記錄了從第一王朝到第十七王朝法老的詳細信息。這是目前已知時間跨度最大的王名冊,是現代埃及年代建立的重要依據。都靈王名冊記錄詳細,不僅書寫有每個國王統治的時間,還記錄了從中王國開始的國王們的具體年齡。
第十九王朝的三個王名表同樣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拉美西斯二世和他的父親塞提一世的兩個王名表內容相同,被雕刻在阿拜多斯的神廟墻壁上,「阿拜多斯王名表(Abydos King-list)」由此得名。它共記錄了76位國王的名字,國王的名字被刻寫在王名圈內,依次排開,在每個王名圈的下方都刻畫著一位國王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阿拜多斯王名表并沒有遵循真實的歷史記錄下每位統治者的名字,把當時認為是異端的統治者從名單中剔除出去,如埃赫那吞和隨后幾位第十八王朝的統治者,在該王名表中杳無印記。第十九王朝的第三個王名表是「薩卡拉王名表(Saqqara King-list)」,它出現在圖特摩斯三世時期一位高官的墓室里,「異端統治者」的王名依然沒有出現在其中。
最后一個重要的王名表是雕刻在卡爾納克神廟墻壁上的「卡爾納克王名表(Karnak King-list)」,上面共記載有62位國王,每個王名的下邊都有一位端坐在王座上的國王形象。每位國王的樣貌如出一轍,我們無法從中辨別出國王的具體相貌特征。郭教授在這里特別指出,埃及人把類似卡爾納克王名表這樣的文獻記錄在宗教場所內,其目的在于祭祀,而并沒有主動書寫歷史的意愿。
托勒密時期(公元前305—前30年),執政的托勒密國王命令祭司馬涅托(Manetho)為埃及寫一部史書。對埃及文化宗教了如指掌的馬涅托最終用古希臘語寫成一部《埃及史》,遺憾的是全書并沒有保存下來。通過古典作家對馬涅托著作的大段引述,我們可以從一些殘篇斷章里看到他對埃及歷史的描述。幸運的是,馬涅托編寫的埃及年表保存了下來,這成為埃及歷史朝代分期的主要依據。在這份年表里,希克索斯人統治埃及的歷史被馬涅托有意忽視,這也使得這段異族統治埃及的歷史在文獻上至今仍留有空白。
學者們將古埃及的歷史進行分期和命名。馬涅托為古代埃及劃分了三十個王朝,後來學者們把波斯第二次統治埃及的時期劃為第三十一王朝;近現代學者進而把埃及歷史上穩定時期命名為王國(Kingdom),把衰落動蕩時期稱為中間期(Intermediate)。
——《「古代埃及年代學」講座紀要》
從上面可以看到,古埃及最早的文獻是第五王朝時期的帕勒莫石碑,這是什麼概念呢:假如中國夏朝是第一王朝,那第五王朝就是漢朝,也就是漢朝時期出土了一個石碑,上面記錄了前面5個王朝國王的名字(記住,這里不是記錄王朝斷代,而僅僅是名字)。是不是比史記差多了?
那麼再看我們一般了解的埃及斷代(第一第二…王朝)是什麼時候的事呢?是托密勒時期的《埃及史》
這樣劃分的,此時埃及文明已經滅亡了,距離第一王朝3000多年。相當于宋朝寫了一本歷史書,上面把前面的中國劃分為「某某王朝」。
而現代考古學家還搞出了一個第零王朝。
最后我想問了,你們給人家埃及分朝代問過人家當時的人嗎?你叫別人數字王朝,會不會別人有自己的國家名字呢?
然后回到中國,周代(距夏朝不到一千年)的文獻就有了斷代,同時也有了從黃帝到當時的國王名字(相當于埃及王表),請問憑什麼中國人自己命名的「夏朝」和自己排列的王表就不能算數呢?(數字王朝斷代都不是埃及文明自己排列的)。
而現在埃及王朝還在增加,因為考古發掘了新的東西了。也就是——埃及是歷史斷代服從考古的。(可以說歷史就是后人根據考古編的)
中國正好相反——考古服從歷史斷代(考古根據歷史記載的地方挖的),挖出了比夏朝早的東西還不敢承認(到現在還有一大堆不承認良渚文明屬性的)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一個角度,用埃及的方式來呢?也就是忽略所謂的「夏商周斷代」,直接用中華第一王朝來定義二里頭(或者良渚),商就是第二王朝,以此類推,以后假如挖到更早的也可以像埃及一樣搞個第零王朝。
當然,這里并不是否認歷史,而是強調我們沒必要被歷史文獻束縛了。文獻是第二手資料,考古是第一手資料,主次別搞錯了。
出處
《世界史前史》——布萊恩 費根
《人類文明史圖鑒2 神王時代》
《Between Myth and History:The Xia Dynasty》
《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
《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許宏
《邁錫尼時代的王權起源和發展》——王以欣
《邁錫尼國家的起源及其特征》——晏紹祥
《「古代埃及年代學」講座紀要》——郭丹彤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469815/answer/157251822 關于良渚等文化是不是「華夏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