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滅亡以后,為什麼沒有形成三國或者南北朝,而是更碎片的五代十國?
查看全部 47 個回答
回答1
2024/01/12

ADVERTISEMENT

內因:南方富裕了,可以支持供養更多割據政權。

外因:北方王朝頻繁更替,無法對南方形成足夠的威脅。

先說內因。

所謂五代十國,北方中原地區仍是相對統一的朝代,真正較前代更為割裂的其實只是南方。

在五代以前,南方割據無非是蜀、荊、揚三大塊而已,荊、揚還常常合為一體。至于閩、粵,通常被認為是蠻荒化外之地,如三國士燮、南朝洗夫人,都不曾真正立國。

可在五代時期,從來有獨立傾向的蜀地且不論,在荊、揚、閩、粵之地,竟同時存在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六個國家,放在前代是不可思議的。

根本原因在于國家經濟重心逐漸南移,荊、揚、閩、粵之地的人口、糧食、財富都到達了歷史上的新高度。

唐末,大批北方勞動力南下,他們有的是隨黃巢起義軍南下,有的是為逃離秦宗權等游寇瘋狂殺戮,有的是為躲避契丹蹂躪中原。

ADVERTISEMENT

宋人修史,對十國多有貶低,但人口數據卻不能作假。宋朝立國之初,戶口只有967353戶,到趙匡胤掃平南方,戶口增至2508065戶。由此可知五代時南方人口已經遠超北方。

國初,杭、越、蜀、漢未入版圖,總戶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開寶末,增至兩百五十萬八千六十五戶。

勞動力的增加促進了農田水利的開發,糧食得以增產,進一步使人口繁衍、財富累積。

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錢王射潮的故事流傳至今,雖是傳說,但錢镠修建捍海塘,又置都水營使,專管治河筑堤,使境內農業生產獲得良好發展卻是不爭的事實。

閩地情況又不同。起初黃巢進軍福建,開山路七百里,徹底改變了福建閉塞的地理狀況。後來割據福建的王審知開辟港口、發展海貿,靠著通商南北積累了大量財富。

ADVERTISEMENT

人口繁衍、糧食增產、財富累積,使南方地區在極限動員之下,區區一地就能供養整套官僚機構和數萬軍隊,彼此相持不下,就出現好幾個小國家了。

歷史上楚漢相爭只打了區區四年,歷來王朝末年群雄爭霸從未有如此迅速就再次統一的。其中固然有韓信以一己之力迅速平定北方的人為因素,但秦末的人口財富(尤其是南方)不足以長時間支撐多個割據勢力,才是根本原因。野心家從來不少,只是秦末的「耗材」遠沒有后世多罷了。

再說外因。

北方五個朝代都挺短命的,最長后梁十六年,最短后漢僅四年,遠不如歷史上的曹魏、拓跋魏穩定、強大。

后唐莊宗滅前蜀時,南方諸國震動,都覺得末日降臨,紛紛遣使稱臣,沒想到莊宗很快自己作死了。頻繁的更替讓北方王朝很難對南方施加足夠的壓力,南方各國即便國小地狹也足以自保。

ADVERTISEMENT

拋開人為因素不談,此時的中原王朝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鄰居契丹。倒不是說契丹的軍事實力一定強過匈奴、突厥,而是五代時的契丹已經進化成一個封建國家。盡管其封建化程度還較低,但其組織動員已遠勝于部落聯盟。

有這樣一個強鄰壓在頭上,中原王朝就難以壯大(后晉更是直接被契丹滅了),當然對南方的威脅就更低了,這也成了南方諸國「深度割據」的有利因素。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1/12
用唐宋變革論可以解釋。晚唐五代,是中國中世時期的道統崩潰后,中國政治倫理在近世浴火重生前的轉型陣痛期。唐朝的強盛被傳頌得比較多,但唐朝的社會變革,和頂層改革,卻被臉譜化、傳奇化的唐玄宗一朝給掩蓋了。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1/12
這個問題問得太有槽點了,我給你們比較一下這兩個歷史時期,你們就知道槽點在哪了。假如你用朱溫代唐來作為五代起點的話,那麼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1/12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理科生們不知道歷史上那麼多有意思的故事和八卦,這不遺憾嗎!比如「五代十國」,好像很多人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1/12
一個朝代滅亡,是被新的朝代取代還是分裂為兩個亦或是三個還是更多,這是沒有范式的,那麼繼唐之后和繼漢之后還是繼晉之后,實際上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三國是經過很長時間軍閥割據后奠定的三家基業,南北朝更是典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1/12
三國前頭有群雄逐鹿,南北朝之前的東晉時代,可是被稱為東晉十六國呀。五代十國不過是從上到下權力紊亂的東晉十六國罷了。而且按照南宋某些人的史觀,所謂五代十國完全可以改叫「殘唐十三國」,因為后唐亡國的次年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1/12
謝邀。這不是三國了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1/12
北方的情況暫時不提,主要講南方,單純地講述南方經濟的發展,并不能完全解釋碎片化割據出現的原因。從唐朝到五代的南方經歷發展,我覺得要分成三個階段,在安史之亂前,南方經濟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太湖流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1/12
幾個高贊回答都說的很好,史實層面我覺得沒有什麼可補充的,這里我就提供一個「保守主義歷史觀」思路。(秦暉先生的歷史觀是典型的保守主義歷史觀,不要一提到保守主義歷史觀聯想到某教主。)歷史解釋在我看來無所謂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1/12
看看唐末藩鎮割據的地圖:再看看五代十國(后周)時期的地圖:這兩個地圖看出什麼區別了沒?自從安史之亂,唐末藩鎮割據之后,其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1/12
首先,五代十國非常短暫,其實比東漢黃巾起義到魏蜀吳建立的時間長不了多少。其次,唐朝滅亡后形成了新的三國,遼、宋、西夏三足鼎立。但是因為唐以后,漢人王朝再也沒能統治漠北,所以后世不認可遼是一個割據勢力,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1/12
一個社會系統,由不同的力量來主導秩序的建立,會產生不同的社會生態。我們中國因為地理的原因,產生了諸多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但是這些地理單元僅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不具備完整的封閉性。想想環地中海的那種格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1/12
用田余慶先生的話說,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只是北方民族紛爭,一浪高過一浪,平息有待時日,江左才得以其上國衣冠、風流人物而獲得歷史地位,才有門閥政治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1/12
這問題不成立。五代十國對標的,不應該是三國與南北朝,而是三國之前的東漢末年,以及南北朝之前的五胡十六國。首先,三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之前袁紹袁術曹操孫堅以及各路諸侯打成一鍋粥的時候,那碎片化的程度,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1/12
三國也好、南北朝也好,都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的,而是經過了長期的混戰和兼并之后,才達成的狀態。而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國,是混戰和兼并之前的狀態。那麼為什麼這一次,沒有發生長期的混戰和兼并呢?這是因為,三百年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1/12
唐朝的皇權在其晚期就已經衰敗得不成樣子了,地方諸侯做大,對皇權蔑視者甚多,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黃巢起義能夠成功,離不開地方豪強的坐視,而唐朝滅亡只是少了一張皮,露出了軍閥豪強地方做大的現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1/12
滅亡只是記錄了一個時間節點,實際東漢滅亡從董卓離開洛陽去長安就已經差不多了。曹操公元196年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用了12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1/12
其實沒那麼多的口水,還討論到唐宋之變和人身依附瓦解上去了。更好笑的還有道統論……我真就白眼一翻。一句話,你唐的正朔沒有南渡。你以為朱溫弒君之后你唐就亡了?拜托,往北看看,晉陽城頭上,李唐的紅旗可還飄著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1/12
簡直,這種低品質的提問還能上熱搜榜!歷史普及任重道遠啊第一,漢朝后,中國是真正意義上政治秩序的大崩潰,思想文化的大衰退,從東漢的名存實亡,到隋朝的統一,整個大分裂時期近400年,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瓦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1/12
任何一個事物的發生,都有其歷史的根源的。這可能也是我們應該要讀歷史、建立歷史觀的原因。五代十國的產生,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時期。這個時期,開始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其一,是兵制的變化,募兵制代替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1/12
多圖預警!隋唐五代史大事年表: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