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在擇偶上的理性和智慧,不得不說,令人佩服。
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曾說,她不恨陸小曼,她只恨林徽因。
張幼儀認為,徐志摩因為林徽因和自己離婚,而對方轉頭就拋棄了徐志摩。
林徽因臨死前,曾請中間人帶話給張幼儀,想見見張幼儀。
張幼儀同意了。
林徽因和張幼儀見面后,曾經充滿宿命感糾纏的兩個人,望而不語,氣氛微妙。
林徽因還是說了一句話:「我欠你對不起,但我不后悔。」
這句話,林徽因大概藏在心里很久,直到離世前,為了不留遺憾,才說了出來。
這一次見面,也算是把徐、林、張三個人之間的糾葛,畫了一個句號。
這一次見面,也道明了當初林徽因下定決心選擇梁思成的內由。
林徽因是民國時期難得一見的才女。
她家世顯赫,容貌出色,才華出眾,所涉領域橫跨文理,是文學作家和中國第一位女建筑家。
這讓林徽因比起同時代的女性作家,更有流量。
除了才華和容貌,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有著一段高品質的婚姻。
兩個人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事業上共同成就,這一點很難得。
有些時候,你不得不承認,這世間好像真有才華的詛咒。
很多有才華的知名女性,都會在婚姻里吃盡苦頭。
林徽因的人生,完美避開了這一點。
她的選擇,加上她的性格,讓林徽因不會過分沉溺于愛情。
林徽因大概是徐志摩永遠難忘的白月光。
多情的浪漫詩人,燃起了濃烈的愛情之火,全部投射到那首《偶然》之中。
徐志摩瘋狂追求林徽因,第一個強烈反對的人就是林徽因的父親林覺民。
林覺民這個人做父親極其開明,和徐志摩還是是忘年交。
他強烈反對徐志摩,是覺得徐志摩的行徑過于瘋狂。
徐志摩早就聽從父母安排,娶了張幼儀為妻。
張幼儀的家世很好,為人傳統,很得公婆喜歡。
徐志摩為了離婚,幾乎把張幼儀逼入絕境,不顧對方有孕在身,幼子在旁,孤立無援,經濟困窘。
當林覺民知道徐志摩施加在現任妻子身上的痛苦,肯定不會覺得這個文學才子,是什麼佳婿人選。
父親的強烈反對,點燃了林徽因身上的理智。
林徽因在文學藝術上,造詣很高。其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讀起來就讓人一見傾心,刻骨難忘。
文學上的柔情和感性,并不等于林徽因沒有極度務實的理性。
于她而言,浪漫感性的才華,只是生活的點綴。
只有恰到好處的理性和克制,才能應付生活的褶皺和塵埃。
林徽因絕對不會為了愛情而瘋狂。
這邊徐志摩很快就要和張幼儀離婚,博得一個自由身,另外一邊林徽因和父親林覺民迅速回國,和徐志摩來了一個不告而別。
「不告而別」,是用最簡單干脆無所謂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回國后不久,林徽因就確定梁思成是她的丈夫人選。
很快,這對未婚小夫妻就在兩邊家長的安排下,赴美攻讀建筑學。在讀期間林徽因的成績,非常優秀。
在兩個人攜手一生的時間旅途中,兩個人不僅是夫妻,還是志趣相投的同行。
從1930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用了十五年時間,對全國現存的古建筑進行考察,為中國古建筑研究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梁思成對妻子林徽因,也非常包容和尊重。
梁思成明白妻子追求者眾多,曾經問她,為什麼選擇她呢?
林徽因的回答很浪漫很巧妙:「答案很長,我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
這種回答,只能說明,林徽因這個人充滿了智慧。
與同時代的女作家相比,林徽因從來不癡迷于愛情。
這也是我說她「充滿智慧」的原因。
要說愛,肯定是徐志摩愛林徽因更加瘋狂。
問題是,更愛你的人,往往不見得是良配。
徐志摩對張幼儀的行為堪稱惡毒。
有些風險意識的家長,都不會愿意女兒跟著他。
相較之下,梁思成無論是家世還是個人素質,都是更好的丈夫人選。
梁思成的父親是梁啟超,在學術和政治上均取得很高的成就,是我國歷史上少見的百科全書式人物。
梁啟超對林徽因真的很喜歡,特別希望她成為自家兒媳。
梁思成的母親李蕙仙,這位準婆婆對林徽因非常不滿。
原因很簡單。
李蕙仙為人非常傳統,尤其是耳聞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的來往,加上林徽因有讀書交際的自由,更不是李蕙仙眼中恪守禮儀的大家女子了。
但林徽因獲得梁啟超力挺,順利和梁思成訂婚。
單是這一點待遇,林徽因是無法再徐志摩身上獲得的。
徐家世代經商,家資頗巨,徐志摩又是家中獨子,自幼受盡父親徐申如寵愛。
這就造就了一點——經濟獨立的能力。
起碼在和陸小曼結婚之前,徐志摩一直是靠家中財力求學和生活的。
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后,陸小曼吸食鴉片,氣得徐父直接在經濟上和這對小夫妻一刀兩斷。
這才讓徐志摩不得不四處奔波講學,賺取錢財供養繼妻,最后因為交通意外早早離世。
從家世背景、梁思成的個人素質和雙方家長的態度來看,梁思成都是更好的丈夫人選。
家中長輩對待兒媳的態度是否良善支持,對象個人素質如何,是婚姻是否成功的兩大決定要素。
這一點,梁思成都具備。
再說一點有趣的輔料。
金庸是徐志摩的表兄。不過兩人年齡相差較大,徐志摩1931年去世時,金庸先生才7歲。
等金庸開始寫武俠小說了,「表哥」這種角色,大部分時候都是被吐槽的對象。
四大惡人之首段延慶的綽號是云中鶴,據說曾經是徐志摩的筆名。
如果這種猜測是真的,那麼金庸這種印象來自于誰?
肯定是家中長輩的吐槽和調侃。
就連徐家的親戚都不看好徐志摩這個人,那麼以林徽因的智慧來看,她肯定也不會如此選擇了。
林徽因遇見徐志摩時才16歲,也許有過對才子的向往,但那不過是短暫的意亂情迷。
對于伴侶的人選,林徽因從來都只考慮梁思成。
林徽因也用了一生來回答,這個選擇有多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