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將[原諒]設置成自我解脫的唯一方式,反而是將自己送入囚籠。
在心理學領域,存在一個十分著名的實驗:研究人員告訴參與者,別考慮。但規定一經說出,參與者反倒加強了這一印象,腦海中都是白熊的形象,提醒起到了反作用。
這一實驗告訴我們,有時你越想通過原諒獲得釋懷,被辜負傷害的陰影越會陰魂不散的纏著你。
根據韋伯斯特詞典的解釋,原諒是「停止對(冒犯者)的怨恨」,或者「要求得到補償來作為原諒的代價。」
所以想要從「被辜負的傷害」中走出來,核心點應該是:停止怨恨&獲得補償。
(1) 停止怨恨。
n 恨是什麼?
從心理學來說,[恨]源于本來自己可能獲得的某些感情、財富、機會等,因某種外力的作用無力挽回時內心產生的落差,讓人產生怨恨的心理體驗。
在怨恨情緒的作用下,「受害者」一方往往會認為自己是純潔的、正義的,自然可以毫無節制地宣泄對怨恨對象的憤怒,以表達想要改變現狀的強烈欲望。
還有一部分[恨]是因愛而生,求而不得。
我們的意識想要被愛,但現實的打擊(如欺騙/出軌等)讓我們確認不可能再得到愛了。
這時候我們就會用[恨]來保護自己,欺騙自己。
「不是我得不到,而是我不想要了」。
n 仇恨帶來的影響?
[怨恨]會掩蓋你內心真實的情感需求。
經歷過背叛、情感辜負等創傷性事件的人很容易產生怨恨情緒,像是慢性的「滴水穿石」。
怨恨不是一開始就毀掉了你的自信和人際交往,而是慢慢腐蝕,最終削弱你全部的情緒體驗。
當別人對你不定期的情緒爆發從誠惶誠恐的安慰變得習以為常時,反而更加看不到你背后的情感寄托。
你的不快樂、你的需求通通都被忽視。
「她不是在難過,只是在發脾氣而已」、「她簡直不可理喻,不用理她自然就好了」.....
如果另一方面,你習慣于自我反省和批評,還可能會因為怨恨的爆發而懲罰自己,這最終會助長你的自責、抑郁、自卑。
「我太差勁了,所以我喜歡的人都會辜負我,我不配得到愛。」
n 如何解決仇恨?
[用需求表達替代怨恨的自憐。]
我們之所以不愿意放下仇恨,是因為一旦放下,就意味著和過去的羈絆徹底失聯。
這種「失去感」會讓我們不安,反而會緊緊抓住傷害我們的東西不放,幻想有一天把這些傷害統統反擊給那些背叛欺騙我們的人。
真正的惡意確實是不值得原諒的。
勇敢面對帶給你「恨意」的那個人,大聲的把自己的不原諒表達出來,是放下仇恨的第一步。
「我不原諒你,也不感謝你的背叛讓我更勇敢,滿心希望你遭遇和我一樣的痛苦。」
第二步,是和帶給你「愛意」的人表達你的真實需求。(可以是朋友、家人、心理咨詢師等)
「我不快樂,我需要陪伴與認可,彌補我被辜負的不安感,重建被愛的信任感。」
最后一步的完成依靠時間。
一旦我們可以正視自己的仇恨「情有可原」,那麼放下與釋懷就變得「水到渠成。
」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被辜負」、「被欺騙」,只要慢慢的不再考慮,隨著時間流逝,這件事情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就會越來越低,最終被我們遺忘。
(2) 獲得補償。
n 什麼是補償?
補償一詞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絕于耳的,拆遷需要補償,征地需要補償,離婚需要補償……這些都是一種物質的補償。
但心理上受的傷害,僅僅依靠物質補償是不夠的,心理也需要「被補償」才能獲得平衡。
所謂「心理補償」是指人們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時,企圖采取新的發展與表現自己,借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通俗的說,付出一切情感卻遭遇背叛,這種付出與收獲的不對等是造成我們痛苦的根源.
通過[補償心理],我們可以從他處調動能量,以其他部分的成功代替「被拋棄」的失敗,調整心理到平衡狀態,收獲新生。
n 如何獲得心理補償?
一段被辜負背叛的情感,拿走你的是什麼?自信、信任感、對情緒的控制能力。
根據我多年的從業實踐經驗,我推薦大家進行[多元寄托]。
在經濟學里有一句經典的話「不要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雖然講的是投資,但在心理補償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可以將療愈分為3部分,一一對癥下藥,找回「失地」:
① 自信的提升--- 走出舒適圈,現狀改變,行動起來。
不自信就是「不相信自己」。
一旦遭遇情感背叛,「自己不行」的想法反而更嚴重了。
通過從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增強「我能行,我可以相信自己」的信念感,對于提升自信的幫助很大。
比如我之前的客戶A女士,在她的自述中,丈夫因為自己生產后身材走形嫌棄她,不僅不愿意和她并排走在路上,甚至瘋狂精神出軌網絡上的美女,花錢打榜、微信撩騷。
面對妻子聲淚俱下的指責,反而振振有詞的反駁:
「我當初追你、和你結婚就是因為你身材好人美麗,現在你變丑了,難道不是在欺騙我嗎?就算這樣,我都沒有肉體出軌,只是表達對美的向往,你憑什麼還要管我?」
A女士本身就顧慮產后身材走樣,在丈夫新一輪的精神打壓和身材羞辱下,她更加自卑,甚至產生「丈夫出軌有理」的糊涂想法,整個人變得更加消沉抑郁。
我第一步就是糾正她錯誤的想法。
1) 關注身材的丈夫感到介意,可以理解。
但一個負責的丈夫一定是「拉你一把」,要麼鼓勵你鍛煉,要麼陪著你減重,絕不是利用你的身材焦慮,打擊你的自信,然后用出軌威脅你。
2) 身材焦慮會影響自信,那就化焦慮為動力,現在開始改變。
將「體型修飾」看作一個大目標,逐步分解為控制飲食、調整飲食結構與習慣、參加健身課程、參加社交、提升衣品等一個個小目標,按照完成度30%、50%、70%逐步提升。
每達到一個關卡,就暗示自己「減肥沒有那麼難,改變自己也沒有那麼難,我可以控制自己完成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
3) 最終目標不是「減重」,更關鍵的是「拿回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
身材發胖、另一半出軌等等,都是我們不想面對,但又無法控制的事情。
一旦我們將「無法自控」的結果歸咎為是自身不夠好導致的,那只會更加卑微不自信。
能讓我們保持自信的終極奧妙就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咨詢最后,變得更加自信從容的A女士不再沉溺丈夫的「歪理洗腦」,而是勇敢的反駁并重新擁有婚姻是否存續的自由選擇權。
② 情緒穩定的把控---利用情緒日記獲得安全感。
喜怒無常是遭遇背叛的「絕對后遺癥」。
更確切地說,因為被動的被拋棄,你的感受識別系統已經被破壞。
不會再相信他人的善意,也從內心排斥他人的示好,用冷漠與無常抵御外界有可能帶給你的二次傷害。
心理治愈師Amanda Ruiz曾說過,
「通過情緒日記記錄你的感受和想法,就能更好地跟蹤自己的情緒,注意到那些觸發因素的人或地方,并識別出你強烈情緒的警告信號,清晰地說明如何改善你的心理健康。
」
舉例模板如下:
情緒名稱憤怒和悲傷情緒誘因背叛我的人有了新歡,好像欺騙我的事情沒發生過一樣。心理煩躁,面對朋友邀約,反而覺得對方在看笑話.....于是和朋友起了爭執!真實感受他為了新歡拋棄我,是不是因為我比不上別人?采取的行動無心工作,下班回到家暴飲暴食,然后哭泣是否有改善沒有改善,反而覺得自己又沒愛情,又沒友情,沒人喜歡......你的判斷當下的行動方式不會幫助我,這是逃避,不是解決新的積極行動決定明晚下班出去逛街,買身新衣服,參加朋友組織的社交
通過復盤情緒日記,你就可以努力消除或避免某些觸發你負面情緒的因素,或者通過日記反觀自己,找到你內心真正想要的幫助,精力集中在下一次如何最好地應對。
排斥、憤怒、冷漠是因為被愛所傷,但你真正需要的依然是被愛環繞。
③ 提升有效溝通的能力,增加信任感。
在投入一段感情的初始階段,我們都會本能的秉持一個原則「我對你好,所以你也要對我好;我愛你,所以也一定會愛我。」
但「深情總是被辜負」。
一旦結果不能得償所愿,我們的思想就被強制修正為「感情是最不值得信任的。」
婚姻心理學提出過一個觀點:一段感情的崩塌是多種因素引起的,但不溝通絕對是感情滅亡的加速器。
我聽過很多客戶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說溝通一下,他沒反應啊!」或者「你有時間嗎?聊一下,他都回我有什麼好聊的!」
溝通不是為了說話而進行的,溝通一定是深入到生活中的。
出現問題才溝通或者帶著一定解決某件事情的目的去溝通,都讓溝通變得極具負擔,引起另一半的抗拒。
在生活中,不論是微信上的噓寒問暖還是有趣事情的分享,或者節日的儀式感,伴侶疲憊時的擁抱、早上離開時的吻,都是「溝通」的表達形式。
放到生活中,很多人的溝通,其實都是情緒抱怨。
舉個例子:
你就知道下班打游戲,難道都不知道關心我一下嗎?----情緒抱怨
我今天工作特別不順利,你能抱我一下嗎?我感覺特別需要你的安慰...----溝通
直白說:
用真誠的言語清晰的去描述你的內心,講出你內心最真實的話語,這種傳遞情感的表達方式才能被稱為「溝通」。
總結為:
改變從身邊小事做起,獲得掌控感,提升自信;
借助情緒日記,獲得更好的心理疏導;
最后,一定是學會溝通,用愛與理智支撐你的情緒表達。
面對已經被辜負傷害的感情,自然不必強求原諒,時間會幫助我們放下,更關鍵的是一定是以全新面貌奔赴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