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很簡單,古代基建不行,部隊后勤需要走在"道"上,否則大軍就要餓肚子嘩變了。
就算是所謂的道,你以為是青石壓路,古風浪漫的影城版石板路?想多了、能夠看起來平整的黃土路都算是高級路段了、上石板?那已經是相當于一級城市里的12線大馬路了,在野外行軍要看到,不存在的,除非打進了大城市里搞巷戰的時候。
而且,就算有道,也只有大城市間的馳道寛點,在到達關隘之前的道路并不寛,能有個2米寛已經是大道了、而且道路兩邊就是崎嶇不平的野地,不會有田地,也不會平整,現代人到貧困區的村里才有機會碰上那種現代看不下去,但古代是高檔貨的土路才能略略體會古代交通的狀況。
因此,在這些道之外的地方,就是雜地爛地、軍需通過這種地形,消耗巨大,費糧費人費時,大軍不會走這種地方的。
而關隘選擇的位置,也一定是在這些道的必經之地,大軍想繞也繞不過去的關鍵位置,只能乖乖的打下來,否則大軍別想越雷池一步。
古代運輸就靠2條腿的人、4條腿的牛馬和河上人劃風吹的船,可不像現在有大卡車和高速路。想想在泥土路上,塵土飛揚,滿臉吃土,還要時不時踩著前面畜生沿路拉下的糞堆,想著就帶勁。更不用說下了雨,處處泥濘,車子陷到了泥水地里的艱辛,那個酸爽,根本不是現代人可以想象的。
我們現在看著歷史故事,對著屏幕上的地圖,滿腦子現代的高速路和到處都是人的城郊,真的很難想象古代的場景。尤其是古代中國人口不滿億,也就幾千萬人而已,地廣人稀的情況也是現代的我們很難想象的。
此外、也不要因為今天中國的道路網密密麻麻而以為古代也差不多,真相是差遠了、真要想象的話,你就把現在的鐵路網當成了古代的道路網吧,甚至,連當今的鐵路網密度長度都趕不上。
而各個關隘就相當于各個車站,繞開關隘就相當于讓火車離開鐵軌以繞開車站一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而且,你就算真的繞開A關隘,但只要你是沿著道去繞,結果是又碰上了B關隘,還不如直接打A關隘,還省時省力。
所以,不是不想繞,而是繞不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