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糾結了很久,在思考到底如何才能安全地傳遞出我想要表達的推斷,且讓人更容易聽懂。
首先,任何人認為的「人生圓滿」都是私人想法,于他人無關。
但婚戀過程,很容易讓人理所當然地認為,你理解的「人生圓滿」肯定和對方有關,并且對方會自覺與你自認為的美好緊緊捆綁。
這就是感情中最危險的狀態——思維盲區。
你無法意識到對方最真實的狀態,眼睛里僅僅能看到你們在按部就班地完成婚戀步驟,還是世俗認可的婚戀步驟。
為什麼世俗認可的婚戀步驟有問題?
因為世俗只是個可以參考的最大公約數,而每個人實際要駕馭的是公約數之外的千差萬別。
劇本很大機率是這樣的。
你的前妻,在學生時代,其實對于和你的這段初戀不是特別看得開。
總覺得差點東西,但又挑不出什麼毛病。
可能害怕問題變尖銳,可能擔心被指責,可能性格本身如此,總之完全對你隱瞞了這種內心深處的想法,直到大學畢業。
這時,就已經錯過了最佳溝通試錯的時機。
畢業后,因為這種內心深處的隱瞞,在你前妻有限的思考能力中,她自認為已經無路可退了。
同事同學會羨慕你們的感情,父母會極力看好你們的婚姻,你個人的事業又蒸蒸日上。
而她當年隱瞞的內心深處,則成了這一系列表面場景下的詛咒,她已經把自己架起來了,不知該如何進退。
向你攤牌,她會覺得自己要被人當作壞人,擔心被曾經擁護你們感情的人反過來指責。并且她也會功利地思考,畢業后重新找到一個穩定對象不容易,條件大機率還會比你更差。
而不攤牌,就要不斷與內心對峙,這也是她的選擇。她選擇假理性地接受現在的生活、他人的祝福,以及試圖說服自我。
但她的自我勸說失敗了,畢竟她的思維面太窄了,只能從極端走向病理化。
她病理化的思維邏輯就變成了——假覺醒。
她覺得自己的委屈是天大的委屈,這份委屈大機率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了。
她會刻意忽略自己長期的隱瞞和不表達,反手把責任推給看不出她內心變化的你,認為都是你的光芒害得她走向今天這樣的內耗。
于是她認為自己「覺醒了」,覺得自己走到現在真不容易。之后便毫無意外地用婚外情,偷偷對曾經的內耗和不滿進行報復性補償。
她不敢大大方方離婚,不敢面對好聚好散后的未知未來,僅僅是在用一個錯誤掩蓋另一個錯誤。
故事講完了。
我想表達的不是你有思維盲區,你怎麼能完全看不出來這些。
而是想說,沒必要自責,這是一種命,看破了,就悟了。
任何人都不可能保證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安全的,只能保證每一步都為自身負責。
如果我沒猜錯,你前妻的個人能力和你比起來,差了很多意思。
家庭條件和你比起來,也差了至少一個檔位。
她的父母大機率對外人友善,但對女兒控制欲較強。
你平時照顧她多于她幫助你,你對她的呵護多于她對你的真實表達。
同時也沒有人能拴著她必須和誰戀愛結婚,而是她不想主動抉擇。等到不得不主動選擇時,又只會選又錯誤又極端的那個。
這就是真實的她,但你無法察覺到。
因為你們的戀愛過程在表面上太順了,太過于符合世俗的期待,符合到你會下意識覺得完全沒必要確認情感邏輯是否完備。
也忽略了確認對方到底能不能為自己負責,甚至一度覺得只要有你一個人的強力支撐就非常OK了。
但仍然是那句話,你是你,對方是對方。
一個人可以變得很重要,但永遠無法代替另一個人詮釋生活。
你可能在某些領域獲得成功,但不代表完全懂感情。
題主的能力、事業以及遇到悲愴后依然能自控情緒,并選擇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綜合起來都已經強過太多人。
接下來,我認為比起精細的復盤,你更需要與自身和解。
與自身和解后,大道自在你心,曾經感情中的彎彎繞繞皆成小道,沒必要再刻意追求。
屆時你能理解,眾生是眾生,你是眾生,但眾生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