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面對龐大的漢人群體,滿清集團必須要籠絡同為異族的蒙古貴族來提供軍事和政治支持。滿清皇室所納的妃子,乃至許多皇后都來自蒙古草原,滿清從心底里是真的打算跟蒙古共同做主子(只是位次上有區別),以共同統治漢人。而且各路蒙古親王被分別拉攏,內部也并不團結,所以蒙古人既無動力也無合力反對滿清。
這種牢固的關系,也體現在洋務運動前,滿清可倚重的最后一支可信賴的軍事力量就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
而歷代漢人政權對蒙古高原上的各部族是不可能共享政權的,不論是匈奴、突厥、還是蒙古,要麼是摧毀,要麼是和親納貢(和親也是因為暫時沒足夠力量摧毀對方),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但漢人政權建立有效統治的前提,必須是以被征服的土地可以有效拓展農耕,建立漢人聚集區為基礎的。
但長城以北的氣候、降水和植被土壤情況完全不適合農耕,這也就導致了即便在優勢期,漢人政權也難以在蒙古高原建立起直接統治。雖然不同朝代,在漢人強勢期也會分化蒙古高原部族,拉一打一,但是還是要求相應部族以臣服者而不是合作者的姿態展開交往的。而草原上的力量,以及長城南北的實力對比總在變化,就像唐朝肢解了突厥,讓回紇有了空間崛起;明朝打殘了韃靼,又讓瓦剌抓準了時機發展壯大。而一旦南北均勢發生變化,短暫臣服的蒙古高原部族就會再次南下。
如果蒙古高原適合農墾,估計很早就完全在漢族政權治下了。
有的回答講徐樹錚打蒙古很容易,所以滿清擺平蒙古稀松平常,這要看是在什麼時候。1860年僧格林沁的兩萬蒙古騎兵,在八里橋面對英法聯軍的火槍和大炮時,才明白古典草原騎兵的時代在東方落幕了,而在那之前,哪個應征步兵遠遠看到蒙古騎兵馬蹄卷起來的煙塵,不會冒一身冷汗呢?
而1904年日俄戰爭中機槍的應用,也基本宣告了近代騎兵時代的落幕。
徐樹錚收蒙古,都1920年了。那時候北方那些軍頭,隨便抓一把都能搞定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