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按照西漢禮法制度,外戚才是「宗室」,而劉姓諸侯王雖然和皇帝血脈相同,但是劉氏諸侯王才是「外人」。
西漢雖然實際上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但是在制度上它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國家,很類似德意志第二帝國。西漢皇帝和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相比,唯一的差別是西漢皇帝直領了關中、巴蜀等地,而沒有把關中與巴蜀合并起來成立一個「秦國」,然后再自己兼任秦王。
劉邦與漢初功臣集團達成了「白馬之盟」,從此,只有劉氏皇族成員才能成為諸侯王;但是劉氏皇族成員成為諸侯王,那也是諸侯王。
也是要「立宗廟」的。
什麼是「立宗廟」?
《戰國策》里著名的孟嘗君與門客馮諼的故事里,就提到馮諼為孟嘗君安排的「狡兔三窟」的第三窟就是「愿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于薛。
」
諼誡孟嘗君曰:「愿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于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愿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于薛。」就代表著孟嘗君從此「獨立建國」,成為齊國的同盟國的國王,而不再是宗室子弟,也就等于自動喪失了成為齊王的可能性,那麼,不管孟嘗君在列國名氣再大,齊襄王也不會猜忌孟嘗君了。
所以,「立宗廟」在制度層面就等于「獨立建國」,劉氏諸侯王成為漢天子下屬的附庸國的國王,甚至在法理上和漢天子都不是一個「國家」的人了。
大家可以把漢朝理解為前蘇聯,而劉氏諸侯王的「諸侯國」就等于一個個加盟共和國,不管實際如何,至少名義上這些加盟共和國都是「獨立國家」。
我們看《漢書》,最開始是劉邦要求劉氏諸侯國 「立太上皇廟于國都」,劉邦死后,漢惠帝又「令諸侯王立高廟」,這其實都是為了強化劉氏諸侯國與皇帝之間的「血脈認同」。
而為什麼劉邦與劉盈都一再要強化劉氏諸侯王要和皇帝有「血脈認同」?
就是因為「立宗廟」之后,劉氏諸侯王和韓信、英布、彭越這些異姓諸侯王一樣沒區別,都是法理上的「外人」。
所以,西漢的宗室力量其實是少得可憐的,只有皇太后家族因為皇太后與皇帝有血脈關系,成為宗室。
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漢皇帝都重用外戚的真正原因:只有皇帝的母族才算是真正的宗室。
而劉氏諸侯王都是法理上的「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