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如果從果推因,只能叫角度,而不一定是事實,事實上隋朝真的有,而且有了接下去的隋唐的昌盛與大治,也就是隋唐必定大治,也必定統一,是不是聽著像廢話,廢話就是正確,讓人無語的意思,分析問題要從因上找源,不能從果上推因,這只能叫邏輯推理,我們要問的是邏輯推理服從于什麼,服從于文化價值體系的當下抉擇,你干嘛出來打工,賺錢唄,那你不出來打工,就不用賺錢了?也就是怎麼打工,做什麼,在哪里打工,創業還是進工廠,都離不開那個念頭的原點,總得活著嘛,活著為了什麼———傳承,人無信不立,這個信主宰著我們朝著某個原點去奔赴!
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開始,三國經歷了60年,西晉37年,東晉103年,五胡十六國經歷了135,南北朝169年!
東漢末年據歷史記載人口大約5500萬人,到了南北朝消亡人口大約只有900萬人,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如果把黃巾起義當做漢末割據分裂的起點的話就是581-184=397年,近400年,什麼樣的國家與民族經的起這樣的折騰,我們應該要問的是為什麼最終他能回到大一統的原點,歷史不是只有這麼一次輪回與跌落,每一次王朝更替都會經歷這樣的亂世!
你代入到任何中國從古至今的朝代,你會如發現歷史是何其相似,在動亂的400年里,黃巾想干嘛,三國的君主們想干嘛,西晉東晉,南北朝他們這麼亂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歸根到底是想統一,他們中沒有一個不想統一的,只是基于自己的地盤與實力,有得過且過的,有野心勃勃的,這才是根源的東西,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宋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崖山殉國,為了什麼?有沒比活著更重要的事情,有的
老子講: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這話用白話翻譯就是:落葉歸根,歷史不能推測的是這落葉飄多少年,在哪里發芽,隋朝就是生根的時候,盛世的就是枝繁葉茂的時候,條件滿足了唄!
落葉歸根是自然法則,根是什麼?是法祖,西方的根是宗教信仰,你翻開歷史就會發現西方戰爭的那個源一定是信仰之爭,然后才能延伸到生存資源之爭,因為生存資源的缺失就來自于信仰體系的壓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只是西方的祖是各種人格化的上帝,十字軍東征,以巴沖突,二戰德國被擠兌的根源也是宗教,中國的法祖是從敬天那里延伸的,道德經的源頭大概是伏羲的先天八卦,伏羲為中國的人文始祖,八卦,婚姻,文字,都是在他那個時代開始出現的,然后開始了炎黃子孫的延續,華夏5000年的文明,一路上無論遭遇什麼,都有個線牽著,那就是歸根,大一統,落地的那一刻這根就在了,最終一定會歸根,這是我們的基因自帶的價值體系,是高于生命的本源,因為人肯定是父母生的,這是價值傳承的必然性,而牽著這根線的是文字以及延伸的語言包含諺語以及土話,文化的本意是文化于心,這就是敬天法祖的由來!
炎帝遭到了蚩尤的侵略,求救于皇帝,最終歸于皇帝,實現了上古時代的一統,引來了某種盛世,黃帝內經就在這個時候誕生的,盛世做什麼,文化歸統,延續文化與家庭的香火,接下去無論哪個朝代,只要一統,必定引來盛世,只不過受限于各自時代的局限時間長短不一,秦始皇統一文字,焚書坑儒,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宋朝的仁宗盛世,元朝的至元盛世,明朝的永樂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有人這個時候按照邏輯推理馬上發現了漏洞,扯什麼伏羲氏,皇帝,炎帝,誰知道是不是,我甚至都可能懷疑其中的任何一個盛世,其實不在于歷史人物與事件的真實性,而在于你這邏輯推理的服從對象,你不是懷疑「歷史」的真實性,你是懷疑特定事件跟人物的真實性,我家族譜上寫著姜子牙,我看到很開心,哈哈,是不是不重要,我們祖先有那樣的信仰與豐功偉績,他們做什麼,為了什麼,你也必定如此,是這個影響了歷史的動向,如果你還沒明白,那就以現在的你作為原點,你小時候有樣學樣的由來,虎父是可能有犬子的,但做犬子一定不是他的本意,因為這不符合人三觀本身,一旦把這個人數擴大化,那個歷史的方向就會成為必然。
你不行,其他虎子行!
我舉這些盛世以及歷史是想說明,每一次動亂必定結束,也必然帶來盛世,只要漢字在,漢人在,這個事實就會一直延續,因為敬天法祖是刻在靈魂里的
每一個生逢亂世的梟雄,不論品行,文化,粗陋,殘暴,在這一點上從沒區別,統一天下為己任,可能自己實現不了盛世,就會給兒孫留下盛世的本錢,一直這樣!如果依然覺的這有點不靠譜,你只要問問父母奮斗為了什麼,推而廣之,你也能得出結論,如果你再深思一下,祭祖的真正含義,你就會明白,只要是漢人這片土地父母生育的,這個根就斷不了,因為代代會如此傳承與教育,即使父母早亡,所有一切的環境都會讓你如此認為,并如此做,這是終極的意義,所以隋朝的盛世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每一段歷史人物不同,進展不同,只有一種情況可能導致歷史改變,那就是文字與人同時消失,小日本當年曾經從文字上下過這樣的功夫!
中國有榮歸故里的傳統,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祭祖,小到貧民百姓,大到王侯將相,旁人羨慕與嫉妒都會忍不住說一句,他家祖墳冒青煙了,青煙是什麼,就是祖上有人成仙了,誰成仙了?三皇五帝唄,他們是圣人,他們敬天,而普通人是法祖,我想大概很多人會覺的我回答的偏離了,其實你只要不斷往里推測,你會自然這麼思考的,歷史在那個當下是偶然的,是不足以推測的,張角是起始點,劉備,孫權,曹操,司馬炎,司馬睿,劉淵,劉裕,苻堅,蕭衍,這麼多帝王,每一個在他們那個歷史的當下都認為自己是終結者,最終當然他們都不是,這就是偶然,楊堅的最終實現了一統當然是他本身的雄才大路,但其實前面的那麼多折騰的,到了他這里就成了某種必然,楊堅屬于偶然,但統一是必然,因為東漢末年落的葉,漂了400年,到了隋朝歸根了!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說猶太人有十剩一原則,也就是如果十個仲裁者決定了一個事情,剩下的第十一個必須反對,而且是竭力全力的反對,十一個人一定各自有私心,也各自使勁以一切手段,互相甚至可能死仇,但他們目的卻一定驚人的相似,這跟我們的歷史那個原點何其的相似,為了什麼?為了文明不斷層唄,因為當下的努力方向可能對,但結果未必如人意,敵人說不定特別強大呢,這個敵人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另外一種文明的侵入,剩下那一個是負責矯正的,只要還剩下一個,歷史就還能繼續輪回,就能生根發芽,楊堅就是剩下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