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讀一個故事的時候,一直沒覺得有什麼特別。後來覺得意有所指,但卻不得要領。後來終于看到一個故事,才知道障礙在于人設。
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及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王導對晉明帝講司馬昭當街殺皇帝的事情,晉明帝羞愧得無地自容。
這個事情本來是想告訴我們,西晉得國不正。
西晉得國不正這件事,古往今來已經有很多人講過了。初見的時候覺得很驚奇,後來見多了,就開始想這些人為什麼可以講這些。
總得有點可行性吧?
那麼王導為什麼可以講晉朝得國不正這個話題,并且講給晉明帝聽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簡單理解為晉元帝時「王與馬,共天下」政治形勢的延續。
這個理解不能說錯,字面上的確是對的。但是,什麼叫「王與馬,共天下」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鯤以時方多故,乃謝病去職,避地于豫章。嘗行經空亭中夜宿,此亭舊每殺人。將曉,有黃衣人呼鯤字令開戶,鯤憺然無懼色,便于窗中度手牽之,胛斷,視之,鹿也,尋血獲焉。爾后此亭無復妖怪。(晉書·四十九·列傳十九·謝鯤傳)
這個故事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前幾天看網友寫了這個,但是去找的時候沒找到。這搜索功能啊……不過最后我還是找到了。因為我直接搜了一遍晉書有關的故事。然后倒回去搜帖子,于是還是找到了。
為什麼晉書被稱為魔法晉書? - 東野主人的回答 - 知乎
為什麼晉書被稱為魔法晉書?
按照網友分析,這個故事涉及到了一樁系列殺人案。
這個案子是這樣分析的。到底是不是,要結合《晉書》《世說新語》等書籍串聯時間表。
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王敦擁兵上游,多次威脅下游朝廷,這是確定無疑的事情。
那麼反過來說,王導直接講到晉明掩面的地步,并且這個故事得到了大肆宣揚,這本身就是刻意的成分的(這個故事首見于《世說新語》,后見于《晉書》)。
所以在東晉時期,以王導為代表的門閥世家,采取了各種手段直接打擊皇室的權威。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是沒有實力直接殺了門閥全家的。
在這一點上,晉朝的皇帝甚至不如北魏的皇帝。畢竟,北魏皇帝至少還談得上是鮮卑的族長。軍心民心是天然依附于皇帝的。然而北魏孝莊帝殺爾朱榮,依舊被迅速反撲殺害。說起來,孝莊帝可能是沒有爭取到足夠的時間,所以沒有來得及得到軍民的有組織保護。相比于陳慶之北伐,才是深刻體現了北魏軍民對北魏皇室的擁護。當時的北魏軍幾乎是變著法的故意輸給陳慶之。
實力對比上,門閥世家并不弱于皇帝。
在制度設計上,門閥世家崛起后的制度設計,也保證了皇室難以反抗。比如說曹魏尚且皇權在手的時候,魏明帝時有大臣打算寫奏章削減后宮,于是找宮廷官員調查宮廷用人情況(這比後來風聞奏事強多了)。 宮官表示這是機密。朝臣的態度是:「國家不與九卿為密,反與小吏為密乎?」再後來,這些朝臣們就讓程昱的孫子上書曹芳,取消了曹魏用來監控官員的校事官。曹芳後來被廢了。
這就造成了門閥世家有大量人手可以刺探朝野上下的消息,而皇帝卻連個耳目都沒有。皇帝稍微做一點事情,安排點人打探消息,就成了所謂特務政治。相比之下,在歐洲各國,各類官方密探簡直層出不窮。美國直接在大學生當中招募線人,監控學生動態。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歐美社會上各類偵探社也多得不勝枚舉。可以說,在歐美國家,特務就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讀中國古代史,經常看到各種「加強中央集權」的說法。這些說法幾乎都隱藏了一個前提:在此之前這個權力是怎麼削弱的?
加強到最后,明代的皇帝就只剩下個批紅的權力了。這還是錦衣衛東廠拼了老命偵查的基礎上。皇帝親自發的圣旨沒有法律效力,誰都不管。內閣發的圣旨盡管皇帝不同意也有法律效力。你管這個叫「加強」?君主立憲都不帶這樣的。就連錦衣衛東廠出去抓人,還得給事中審批。注意,不是錦衣衛審批,是給事中審批。給事中聽皇帝的?不聽。
中國古代皇權,并不是清代妖魔化以后的那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