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一句:強烈推薦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最早的中國》《何以中國》《大都無城》三部曲,分別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解析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而且許先生立足公共考古,書非常好讀,看看權威人士的材料和方法,相信大家心中自有準確答案。
======================
很簡單,因為考古無法證實夏朝存在,當然不代表夏朝絕對不存在。許宏先生認為二里頭的定性為「有條件的不可知論」,即主張沒有甲骨文一類當時的自證性文書資料出土,不可能解決都邑的族屬和王朝歸屬問題。不需要廣泛列舉誰認為存在、誰認為不存在,長篇大論意義不大。這其實是個簡單的邏輯問題,誰的觀點都要經過邏輯驗證。我嘗試用最簡潔的句子說清楚:
1、文獻記載中的夏朝。
我們所知的夏朝事跡,是文獻記載的夏朝,即是周人心中的夏朝,而不是夏人、商人心中的夏朝。既然只是周人心中的夏朝,就不等于夏朝真實存在過。我們不能說周以前夏朝不存在,但是至少可以說存疑。正如顧頡剛先生說的「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東周時的夏商史」(《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
2、甲骨文中有關的字。「夏」字的存在尚未得到共識不論,而如「杞」「后」「姒」這些字,即使是廣泛認可存在的,是否能代表與夏朝有關系是存疑的,因為我們還是要靠周人的記載去佐證他們,而不能就卜辭本身得出結論。如我們熟知的「司(姒)母戊鼎」(或釋為「后母戊鼎」),其含義不管是宗教的祭祀、是政治的掌管,明顯都與夏朝無關。
而「杞」是何族屬當然也尚存在疑問。
3、二里頭的問題。二里頭作為沒有文字流傳下來的文明,當然也不能證明二里頭就是夏朝。盡管二里頭文化與文獻中的夏朝在時間、空間存在一定重合(其實存在不小爭議,自59年徐旭生發現二里頭遺址后近20年被主流觀點認為是商都,70年代后期鄒衡提出夏都說才逐步取代商都說,但今天仍有不少考古學家提倡商都說),許宏先生認為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 「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城市主干道網、車轍、官營手工作坊區、青銅禮器群等等),但欠缺的仍然是「夏」這個族徽標記。
4、綜上,我們可以得知的是二里頭是當時中國領先的文明,如果參照殷墟為「商朝」的標準,或許可以稱之為「朝」,但族屬還是無法確定。
其實我們不需要計較夏朝是否存在,也不需要揣測外國人包藏禍心。這二里頭文化以及更早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毫無疑問都是中華文明的正源,就像許宏先生說的一樣「肇始于二里頭文化,以祖先崇拜為內核,重王權而把宗教置于適當位置的中原禮樂文明……在嚴酷的社會競爭和人與自然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壯大,最終成為華夏文明的主體」。
5、至于周人為何要命名「夏朝」,這里畫蛇添足談一點看法。夏本身有「大」的意思(《爾雅》),所以周人在周初自稱為「夏」(《尚書·康誥》《尚書·君奭》),無非是夸耀自己強大,并據此構建出來一個「夏朝」。而又因為「夏」「下」通用(《天問》夏民即下民),故作為西周人心中最古的天神——「敷下土方」的社神大禹,便順理成章和夏朝聯系起來,成了夏朝的建立者。
顧頡剛先生不否認夏朝存在,但也認為夏朝和大禹關系是后起的。
相關回答:林屋公子: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為什麼?
林屋公子:商朝人是否認為自己是華夏族,炎黃子孫?
歡迎關注公眾號:林屋讀書(linwu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