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人都搞錯了幾件事情。(根據評論修正一下小錯誤)
1、名氣這種東西多是后世吹出來的,他們多數心里還是知道自己是有多少斤兩的。這些后世之杰,很多在當時也只是無名小卒,并沒有像今天一樣被封神。不要說將領了,就說皇帝,像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還真以為他們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天命之子嗎?當年還不是慌的一比。只不過後來風云際會,把握住了歷史的機遇,成功化龍而已。將領就更不用說了,好多也就是個山大王而已。他們其實就是老兵,一場場戰役篩選下來,水平差的、運氣差的,都死了,而活著的,這些經歷讓他們成了傳奇。而之前,沒有誰知道自己能活多少輪。後來氣吞六合,橫掃八荒,君臨天下,號令神州的秦始皇,當年在趙國當人質時候,想必也是迷茫和慌張的。
時也命也運也,這一切都是歷史的因緣巧合,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太把過去的成就當一回事。(補充說明:真正當質子的是秦始皇他爹秦異人,但是秦始皇是在他爹當人質的時候出生的,3歲的時候,秦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逃跑了,直到秦始皇九歲才從趙國回到秦國。期間,他們母子都是趙國的實則性的人質。)
2、跑是舍不得跑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巨大的權力和利益面前,沒有多少人舍得放手的,都抱有僥幸心理。這些大將,很多都是從一無所有混成人中龍鳳,你讓他們放棄掉辛辛苦苦打拼掙下來的榮華富貴,你覺得他們肯嗎?雖然說,歷代君王很多都有兔死狗烹的操作,但是也不是個個皇帝都這樣,即便是朱元璋,也不是把所有的當年的兄弟都殺了,所以自己還是很有機會活下去的。
再加上點和親什麼的,只要自己安分守己,應該還是問題不大的(自我安慰)。縱觀歷史,混得很好,還懂得急流勇退的,一下子也就只能想到范蠡、張良、郭子儀、湯和。
3、反是打不贏的。到底是這些將領成就了帝王,還是帝王成就了這些將領?其實,多看看歷史就知道,雖說是彼此成就,但是更多的是帝王成就了名將。很多名將沒遇到明君之前,還不是默默無聞,國士無雙的韓信之前跟的是項羽,只是個執戟郎(感謝指正),後來才跟的劉邦。再舉個反例,很多名將後來和君主鬧翻了,造反,還不是被輕易平叛了,看看英布。李牧,名將吧,碰到個昏君,你能怎樣?岳飛,了不起吧,結果怎麼樣?打仗,不是打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還不是輸給了劉邦。同樣,真正打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詩句原來寫的其實是秦朝的蒙恬)」的衛青、霍去病之前都不是什麼名將,他們的任用完全是漢武帝個人的心思。
當年大家一起打江山,為什麼最后是那個人當了王,其實是有道理的。亂世之下,實力是一切,大家讓他當王,是出于認可他的能力。只要是聰明一點的皇帝,都是不會給將領有反他的能力和條件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活得久,等初代死了,碰上了個無能的二代、三代。司馬懿就是這樣成功的。要是后代牛逼,造反也贏不了 ,吳三桂就是自大了。
4、從歷史的宏觀角度 上看(馬后炮),這些名將并不都是什麼好東西,他們腐化變質得飛快,他們的存在其實對國家和社會是弊大于利的,弒殺功臣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這話雖然說的沒有什麼良心,但這個就是事實。當戰爭打完,天下已定,這些武人要麼自我轉型,要麼被整死,留著是很大的隱患。
多數武人將領都缺乏政治敏感,容易被當槍使,成為政治斗爭的幫兇;不參與政治斗爭的,也容易腐化墮落,在榮華富貴和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面前,稍不注意就迷失了;有真本事的,往往也有大野心,當年大家 一起光屁股打天下你什麼樣子我還不知道,現在說什麼天命之子、真龍轉世,騙騙老百姓可以,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才不不信呢。趙匡胤不就是這樣奪了柴榮的天下的嗎,更不要說五代十國時候那些武將動不動就造反。要是這一類武將,不貪污腐化,君王就更加不放心了。功高震主,壓力山大啊,君王寧愿他們貪污腐敗,畢竟前者那個出師有名,對于后者搞不好就會被戴上昏君的帽子。所以就是知道他們有野心,也不好搞,就像曹操知道司馬懿有能力有野心,但是除了提醒兒子一定要小心這號人之外,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然后江山果然就這麼被奪走了。君王,就必須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必要時會合理取舍。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君王治理天下,就好比農民種田,牛老了,可以留著,也可以殺了,但是不能供著。這些名將都是特權階級,他們的數量越多,國家越容易出問題,老百姓的生活也會越是困難。所以對于那些名將傳奇故事,我們小百姓聽聽就好了。
社會在變,人心不變,想想當代就能明白。
-----------------------------補充一個事例,至于怎麼評價,見仁見智-----------------------
作為二戰時期的「三巨頭」之一的丘吉爾,帶領英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勇抗戰,讓英國避免了成為法國那樣的笑話,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但是二戰一結束,他就立刻被民眾拋棄了,在首相選舉中慘敗。丘吉爾,一開始很憤怒,說英國人是最忘恩負義的。但後來他又說「我打仗,就是為了保護人民享有罷免我的權利。」以及「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志……英國人民學會了選擇,他們明白自己不需要一個英雄來領導重建國家。」
--------------------------------------歷史不忍細看------------------------------------------
秦朝,秦始皇雖然被后世污蔑,稱為暴君,但是卻基本沒有怎麼殺過功臣。結果二代而亡,國祚只有14年;隋朝,楊堅雄才大略,也沒怎麼殺功臣,國祚38年。
明朝,朱老闆殺功臣是歷史上最厲害的了,基本上都成為了「殺功臣」的代表帝王。
然而明朝國祚276年;漢朝,劉邦是除了朱元璋之外殺功臣殺得最厲害的皇帝。東西兩漢國祚405年。
作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成語來源的越王勾踐,他的越國是從夏朝無余奉禹王之祀建國,共被滅四次。第一次被吳王夫差所滅,后復國。第二次被楚威王所滅,后殘余勢力在廣東福建建立百越。第三次被秦始皇所滅,后部分族人又復國,建立東越。第四次被漢武帝所滅,徹底滅亡。經歷1922年,是國祚最長的諸侯國。
勾踐滅了吳國之后,帶領越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勾踐死后,越國還存在了243年(被秦滅),如果按照被漢武最終滅掉的話,是355年。
個人推測是因為社會是一個金字塔,只有上窄下寬,才穩定,而且上面的角越是鈍,越穩定。
這些功臣都是特權階層,他們動不動就是食萬戶,食十萬戶的主兒,他們的妻子兒女、三姑六婆也會因他們而雞犬升天。在很多朝代,這些功臣甚至還是不用納稅的。這些人越多,納稅的人就越少,下面的百姓負擔就越大。所以很多朝代在滅亡之前,總會先發展到臃腫這一個階段。
---------------------------------------胡言亂語------------------------------------------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惡龍被殺后,英雄變成新的惡龍